跳至內容

張士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士衡(6世紀?—645年),瀛州樂壽(今河北省河間市)人,官員、儒學學者。

生平

[編輯]

父親張文慶(之慶)為北齊國子助教。張士衡九歲喪母,哀慕過禮。父親的朋友博士劉軌思見到他,每次都掩泣。對他父親說:「昔伯饒號『張曾子』,亦豈能遠過!吾聞君子不親教,當為成就之。」長大了,張軌思教給他《毛詩》、《周禮》,又跟著熊安生及劉焯學習《禮記》,都精究大義。此後遍講《五經》,尤攻《三禮》。在隋朝餘杭縣縣令,後以年老歸鄉里。

大業末年,隋末民變興起,諸廢學。唐朝建立,張士衡在鄉里教學。貞觀年間,幽州都督燕王李靈夔準備玄纁束帛之禮,聘到家中,拜為師。李承乾東宮,聽說後,聘來京城。張士衡到洛陽宮謁見唐太宗,太宗在殿上賜他進餐,擢授朝散大夫、崇賢館學士

李承乾問北齊滅亡的原因,張士衡回答:「北齊後主悖虐無度,昵近小人。至如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等,皆奴僕下才,兇險無賴,是信是使,以為心腹。誅害忠良,疏忌骨肉。窮極奢靡,剝喪黎元。所以周師臨郊,人莫為用,以至覆滅,實此之由。」

李承乾又問:「佛教布施求功德,有果報嗎?」張士衡:「事佛在於清淨無欲,仁恕為心。如其貪婪無厭,驕虐是務,雖復傾財事佛,無救目前之禍。且善惡之報,若影隨形,此是儒書之言,豈徒佛經所說。是為人君父,當須仁慈;為人臣子,宜盡忠孝。仁慈忠孝,則福祚攸永;如或反此,則殃禍斯及。此理昭然,願殿下勿為憂慮。」

李承乾有錯,張士衡規勸他,他不聽。李承乾被廢黜,唐太宗敕給車馬,令歸本鄉。貞觀十九年去世。

張士衡著名的學生,為永平賈公彥、趙縣李玄植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89上》,出自劉昫舊唐書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