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孔目智勘魔合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孔目智勘魔合羅也簡稱《魔合羅》,是元朝劇作家孟漢卿所著的一本雜劇,全劇由楔子和四折組成,主要內容是劉玉娘被小叔子李文道誣告毒殺親夫,具有正義感的孔目張鼎通過一件魔合羅[註 1]順藤摸瓜,設巧計平反冤案的故事[1]賀新輝元曲鑑賞辭典稱讚這齣雜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風氣的敗壞、吏治的黑暗,"是一出優秀的、有現實意義的公案戲"[2]

主要情節[編輯]

民婦劉玉娘的丈夫李德昌算卦得知自己有難,前往南昌躲災同時做些買賣。妻子劉玉娘在家以賣絨線為生,李德昌的堂弟李文道一直對劉玉娘心存歹意。玉娘將此事告知李文道父親李彥實,李文道遭到嚴厲斥責後心懷不滿,伺機報復。李德昌外出獲利頗多,歸途中遇雨,到五道將軍[註 2]避雨,欲再行路時病在廟中。賣魔合羅的老漢高山也到廟中避雨,李德昌便托高山報信,讓妻子接自己回家。高山到了河南府城,不識路途,恰好向經營生藥鋪的賽盧醫[註 3]的李文道問路。李文道把高山支向別處,自己搶先趕到廟中給李德昌吃了毒藥,奪走財物。高山繞了一大圈轉回李家,劉玉娘得信正要趕往將軍廟,兒子卻要魔合羅玩。高山就賒給他一個摩合羅,作為口信送到的見證。劉玉娘趕到時,李德昌已奄奄一息,拉回家就死了。李文道威逼玉娘不遂,就誣告他私養姦夫、毒死親夫,並賄賂蕭令史將玉娘屈打成招。

因河南府經常陷害良民,皇上派來新任府尹。新任府尹核查劉玉娘案,蕭令史威脅玉娘不得說出實情,衙役張千指引玉娘求助於剛勸農回來的六案都孔目張鼎。張鼎當面指出令史所作案卷中諸多漏洞,認為「人命事關天關地,非同小可」不能這麼糊塗地造成冤案[1]。令史各種裝傻推搪,又趁機說張鼎罵府尹糊塗官。府尹大怒,限張孔目三天內查清案件,否則「嘗我明晃晃勢劍銅鍘!」張孔目此時雖覺困難重重,但仍認真重審劉玉娘。劉玉娘想起是傳信老漢所給的魔合羅還在家中。張孔目審問魔合羅,發現底座上的高山字樣。詢問高山得知他曾向李文道問路。張孔目謊說府尹夫人染病,請李文道治病。又謊稱夫人吃藥後身亡,告訴李文道可以讓父親李彥實定罪,因為李彥實已年過八十,交錢即可贖罪。張鼎和李文道約好,自己問誰作的事情時,李文道只回答是父親所做。李彥實被張千帶來衙門,聽到兒子回答張鼎說是自己下毒,大怒,脫口說出是李文道給李德昌下藥,劉玉娘最終得以冤案昭雪[2]

藝術價值[編輯]

雜劇中第一折從李德昌視角寫雨景,點面結合,看似寫景,實則反襯出李德昌自覺時乖命蹇的心境,也預示著他已無法逃脫悲慘的命運[3]。第三折,通過張鼎的追問「相公,你想波,銀子又無,寄信人又無,姦夫又無,合毒藥人又無,謀合人又無。這一行人都無,可怎生便殺了這婦人?」駁斥了蕭令史,之後通過「待推辭,早承向,眼見得三日時光如反掌,教我待不慌來怎不慌,待不忙來怎不忙?」體現張鼎內心的焦急和矛盾,最後通過「我把那銜冤負屈是非場,離家枉死李德昌,知他來怎生身喪?我直教平人無事罪人償。」樹立了張鼎敢於仗義執言、清廉公正的形象。第四折則有一大段審問魔合羅的唱詞通過這一看似荒唐的情節,體現了張鼎的智慧和才幹,也帶來了強烈的戲劇效果[3]

註解[編輯]

  1. ^ 魔合羅是梵文音譯,也寫作磨喝樂,原是賣兒童玩具的叫賣聲,元代把孩子們玩兒的泥人兒也喚作魔合羅
  2. ^ 五道將軍是傳說中東嶽屬神,主人生死
  3. ^ 盧醫指扁鵲,元雜劇中常出現自稱賽盧醫的醫生角色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孟漢卿; 顧學頡 選注. 元人杂剧选.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7年11月: 247–281. ISBN 978-7-02-006263-8. 
  2. ^ 2.0 2.1 賀新輝 主編. 元曲鉴赏辞典. 中國婦女出版社. 1988年5月: 1152–1159. 
  3. ^ 3.0 3.1 多人.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0: 517–584. ISBN 7-5326-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