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有善有惡論
外觀
性有善有惡論是戰國時期世碩提出的一種人性論觀點。他認為人性原本有善也有惡,[1]而哪一方面得到發展,則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如果培養善的方面,就會成為善人,反之則成為惡人。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董仲舒等人都支持這一觀點[2]。東漢王充繼承發展了世碩的理論,他認為人性有善有惡,就像人才有高有下。[3]
西漢揚雄提出的性善惡混論與性有善有惡論相近,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惡混雜的。而揚雄的提法則對程頤、朱熹有所影響,程頤的「道心」「人心」之論和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之說都可視作一種善惡相混論。[3]
有觀點認為,性有善有惡論和性善論、性惡論沒有不同,同樣是把道德看作是天賦,是人性中固有的東西,這一主張是唯心主義的觀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