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江奔瀉東下,流入河口地區時,由於比降減小,流速變緩等原因,所挾大量泥沙於此逐漸沉積。一面在長江口南北岸造成濱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羅棋布的河口沙洲[1]惠安沙便是長江入海口形成的眾多河口沙洲之一,並且,它是崇明外沙十三沙中最先起漲的沙狀[2]。原惠安沙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武陵村以南,北惠陽鎮以南,東清河鎮以西,大同村、東興鎮以北,並向西南延伸到長江邊。

成陸歷史[編輯]

  • 1733年,雍正十一年,惠安沙率先起漲;
  • 1821年,崇明地主龔顯虞圍築惠安沙,在河西造屋,定鎮名,惠安鎮建立。該鎮周邊此時應該已經成陸;
  • 1875年,惠安鎮東、西的新安鎮、惠和鎮建立。新安鎮原位於惠安沙薛家圩,由兩小鎮合併而成;
  • 1895年,惠安沙中部的大興鎮和南部靠江的恆泰鎮建立,惠安沙已經初步成型。大興鎮所在地原為港灣,1892年冬季,黃泥漿塞滿港灣,之後建立大興鎮。惠安沙西南的恆昌鎮位於長江邊,建立後不久就受江水沖蝕,後居民北遷;
  • 20世紀初,惠安沙向北和西南延伸,逐漸發育完整。隨著東南面的幾個村鎮以及背面的北清河鎮建立,惠安沙已經成形。

行政歸屬[編輯]

雍正至光緒初年(1733~1875年),長江口北岸的惠安沙、楊家沙、永豐沙等13個沙洲陸續形成並連成一片,因臨近崇明,大多為崇明人開墾,稱崇明外沙(稱崇明島為內沙)。[3]

1928年3月1日前,惠安沙歸屬崇明縣管轄。

1928年3月1日,原崇明外沙的永太、永昌、西慶升、永旺、永豐、北連陞、南連陞、永隆、永阜、楊家、惠安、永興、日盈、連珠等14個沙劃出,另建啟東縣[4]。惠安沙從此歸屬啟東管轄。

參考資料[編輯]

  1. ^ 崇明县志,崇明岛的形成与演变.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2. ^ 崇明外沙的聚落与海岸线变迁研究,复旦大学,李朋,2008年. [2014-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3. ^ 啟東的歷史由來[失效連結]
  4. ^ 崇明县志,镜域.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