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慧持(337年—412年),山西人,俗姓賈,東晉時期佛教高僧。

慧持為廬山慧遠的兄弟。18歲的時候,與慧遠共拜道安為師出家,後一同進入廬山。後至當時東晉首都建康,住東安寺,與琅琊王司馬珣私交甚篤。當時僧伽羅叉善誦《阿含經》,司馬珣請僧伽羅叉寫《中阿含經》,令慧持校文[1]。後回到廬山,講述《法華經》、《阿毗曇論》。隆安三年(399年),去峨嵋山講習,到成都龍淵寺弘法。義熙八年圓寂[2]

東晉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記載:晉代高僧慧遠之弟慧持和尚…欲觀瞻峨眉,於晉隆安三年辭兄慧遠入蜀。在兩晉南北朝峨眉山佛教的創始階段,慧持大師開建了普賢寺,僧慧通、慧續開建黑水寺,明果法師將乾明道觀改為中峰寺。經過三位高僧的艱辛努力,佛教在峨眉山站穩了腳,為普賢道場弘傳奠定了堅實基礎。 [3]

參考文獻[編輯]

  1. ^ 高僧傳》(卷六):「釋慧持者。慧遠之弟也。沖默有遠量。年十四學讀書。一日所得當他一旬。善文史巧才制。年十八出家。與兄共伏事道安法師。遍學眾經遊刃三藏。及安在襄陽遣遠東下。持亦俱行。初憩荊州上明寺。後適廬山。皆隨遠共止。持形長八尺風神俊爽。常躡革屣納衣半脛。廬山徒屬莫匪英秀。往反三千皆以持為稱首。持有姑為尼名道儀。住在江夏。儀聞京師盛於佛法。欲下觀化。持乃送姑至都止於東安寺。晉衛軍琅琊王珣深相器重。時有西域沙門僧伽羅叉。善誦四含。珣請出中阿含經。持乃校閱文言搜括詳定。」
  2. ^ 高僧傳》(卷六):「後還山。少時豫章太守范寧請講法華毗曇。於是四方雲聚千里遙集。王珣與范寧書雲。遠公持公孰愈。范答書雲。誠為賢兄弟也。王重書曰。但令如兄誠未易有。況復弟賢耶。兗州刺史琅琊王恭。致書於沙門僧檢曰。遠持兄弟至德何如。檢答曰。遠持兄弟也。綽綽焉信有道風矣。羅什在關遙相欽敬。致書通好。結為善友。持後聞成都地沃民豐。志往傳化兼欲觀矚峨嵋振錫岷岫。乃以晉隆安三年辭遠入蜀。遠苦留不止。遠嘆曰。人生愛聚汝乃樂離如何。持亦悲曰。若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於是兄弟收淚憫默而別。行達荊州。刺史殷仲堪禮遇欣重。時桓玄亦在彼。玄雖涉學功疏而一往神出。見持有鄰幾獨絕尤嘆。是今古無比大欲結歡。持既疑其為人。遂棄而不納。殷桓二人苦欲留之。持益無停意。臨去與玄書曰。本欲棲病峨嵋之屾觀化流沙之表。不能負其發足之懷。便束裝首路。玄得書惆悵。知其不可止。遂乃到蜀。止龍淵精舍。大弘佛法。」
  3. ^ 普賢道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