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敗毒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敗毒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屬扶正解表劑,有散寒祛濕,益氣解表之效。

組成

[編輯]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羌活 獨活 茯苓 桔梗 人參 甘草 生薑 薄荷

主治

[編輯]

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用法

[編輯]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加生薑、薄荷各少許,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

禁忌

[編輯]

本方多辛溫香燥之品,若是暑溫、濕熱蒸迫腸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誤用。若非外感風寒濕邪,寒熱無汗者,亦不宜服。  

參考文獻

[編輯]
  1. 趙羽皇:「東南土地卑濕,凡患感冒,輒以傷寒二字混稱。不知傷者,正氣傷於中,寒者,寒氣客於外,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也。仲景醫門之聖,立方高出千古。其言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以失於固密而然。可見人之傷寒,悉由元氣不固,腠理之不密也。昔人常言傷寒為汗病,則汗法其首重矣。然汗之發也,其出自陽,其源自陰。故陽氣虛,則營衛不和而汗不能作;陰氣弱,則津液枯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不固其內可乎?表汗無如敗毒散、羌活湯。其藥如二活、二胡、芎、倉、辛、芷,群隊辛溫,非不發散,若無人參、生地之大力者君乎其中,則形氣素虛者,必致亡陽;血虛挾熱者,必致亡陰,而成痼疾矣。是敗毒散之人參,與沖和湯之生地,人謂其補益之法,我知其托里之法。蓋補中兼發,邪氣不致於流連;發中帶補,真元不致於耗散,施之於東南地卑氣暖之鄉,最為相宜,此古人制方之義。然形氣俱實,或內熱熾盛,則更當以河間法為是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2. 喻昌寓意草》:「傷寒病有宜用人參入藥者,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發汗以驅之。其發汗時,惟元氣大旺者,外邪始乘藥勢而出;若元氣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留連為困,重者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去生遠矣。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去,全非補養虛弱之意也。」
  3.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穢寒熱。」


外部連結

[編輯]
  • 敗毒散 中藥方劑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分類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