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熱羅姆斯基
斯特凡·熱羅姆斯基 Stefan Żeromski | |
---|---|
出生 | 波蘭會議王國Strawczyn | 1864年10月14日
逝世 | 1925年11月20日 波蘭華沙 | (61歲)
筆名 | Maurycy Zych, Józef Katerla, Stefan Iksmoreż |
職業 | 作家 |
國籍 | 波蘭 |
配偶 | Anna Zawadzka Oktawia Radziwiłłowicz |
子女 | Monika Żeromska Adam Żeromski |
斯特凡·熱羅姆斯基(波蘭語:Stefan Żeromski,1864年10月14日—1925年11月20日),波蘭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熱羅姆斯基生於波蘭凱爾采縣農村家庭,父親、伯父、堂兄均參加過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1886年起參加愛國活動,曾被捕入獄。1892赴瑞士療養,結識許多革命黨人。
1890年代,熱羅姆斯基開始其創作生涯,發表了《短篇小說集》(1895)、《烏鴉和麻雀要啄碎我們》(1895)、《小說作品集》(1898)等作品,描寫沙俄的民族壓迫和波蘭勞動階級的悲慘命運。長篇小說《徒勞無功》(1898)帶有自傳性,描寫一所俄羅斯化的學校禁止波蘭語,用包括監牢在內的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管控,但仍然不能阻止青年民族主義者的鬥爭。《無家可歸的人們》(1900)則敘述醫生尤迪姆參加社會改良,但又依賴上層階級,反映了資產者唯利是圖的面目和底層大眾的疾苦。長篇歷史小說《灰燼》(1902-1903)描寫波蘭貴族車得羅參加了愛國將領東布羅夫斯基組織的波蘭志願軍團,加入了拿破崙戰爭。他們希望能夠贏得波蘭的獨立,但卻成為後者入侵西班牙的幫凶。彼得年輕時參加抗俄起義,遭到失敗,後來與農奴打成一片,過著貧苦的生活。
俄國1905年革命使得熱羅姆斯基的思想有所發展,他寫了許多文章頌揚波蘭革命,後來革命失敗陷入幻滅。《玫瑰》(1909)寫愛國者恰羅維奇、扎戈茲達先是進行監獄鬥爭,後來逃獄,走上改良主義道路。《罪惡史》(1909)寫愛娃被迫犯罪,後來到博增塔的莊園中受到民主主義的教育,兩年後重返,發現博增塔已死,他的思想也遭到周圍人的否定。《忠實的河流》(1912)描寫一個貴族對起義戰士的保護,《與惡魔的鬥爭》三部曲(1914-1919)描寫世界大戰中的西歐和波蘭。熱羅姆斯基最後的作品《早春》(1922)描寫波蘭獨立和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書中抱民族主義立場,反映了獨立後勞動人民的境遇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書中流露出作者對蘇聯革命的懷疑。
熱羅姆斯基擅長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他筆下的英雄往往是一些依靠個人奮鬥、卻最終失敗的人物。他希望終結社會的罪惡,但對暴力革命持否定態度。[1]
作品
[編輯]- 《短篇小說集》(1895)
- 《烏鴉和麻雀要啄碎我們》Rozdzióbią nas kruki, wrony(1895)
- 《大力士》Siłaczka (1895)
- 《小說作品集》(1898)
- 《徒勞無功》Syzyfowe prace(1898)
- 《無家可歸的人們》Ludzie bezdomni(1900)
- 《灰燼》Popioły(1902)
- 《玫瑰》(1909)
- 《罪惡史》Dzieje grzechu(1909)
- 《忠實的河流》Wierna rzeka(1912)
- 《與惡魔的鬥爭》三部曲(1914-1919)
- 《早春》Przedwiośnie(1922)
參考資料
[編輯]- ^ 張英倫等主編. 外國名作家傳 下.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0. 頁489-492
延伸閱讀
[編輯]- 烏蘭著. 波蘭民族的良心 斯·熱羅姆斯基小說研究. 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