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筒車,又名「流水筒車」和「水轉筒車」,簡稱「筒輪」,是中國古代的輪式提水機械,可將低窪處的水提至更高的地方,古農常以之為農田等灌溉。一般以水力和畜力作爲動力。南方的筒車多為竹製,北方筒車多為木製。[1]

歷史[編輯]

筒車起源於隋唐時期,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機汲記》中曾有關於筒車運作的描述,詩聖杜甫也有「連筒灌小園」的詩句描寫筒車。宋朝李昉的《太平廣記》載,唐初的僧人澆園之時「以木桶相連,汲於井中。」的筒車取水情景。因構造較簡單且成本低廉、維修方便,至宋代,筒車已在今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得到普及。[2][3][4]

約在公元9世紀,陳廷章在《水輪賦》中描述:「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于波面,終夜有聲。」可見那時對於筒車的製造已有一定的規章流程。五代十國時期的王宮內摩訶池畔,已有架起高轉筒車進行取水,用來向王宮屋頂澆水降溫。至南宋,筒車不僅在城市、運河的供水中使用,在農田灌溉中的應用也有記載。元朝王禎於其著作《農書》中對筒車有很詳盡的描述,亦有插畫描繪。此書還有記載可提水十丈以上的高轉筒車,但區別於一般的圓形筒車,這種筒車在形態上與翻車(即龍骨水車)更為相像。[3]

現在甘肅寧夏黃河沿岸仍可見大型筒車的使用。[1]

結構與原理[編輯]

建置筒車者往往會在有湍流的溪流或河流岸旁打下一對質地堅硬的木樁,木製一大輪,將大輪的輪軸置於樁叉上[註 1]。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則淹沒於水中,可由水流驅使其轉動。大輪的輪輻外有受水板,其上斜斜地系有若干個竹製水筒,岸旁接近水筒的位置,設有通向需要灌溉處的水槽。當大輪上的擋板受湍流衝擊,輪子便會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只要溪流水位能一直保持淹沒下半部分大輪,筒車就能全天候地運轉,從而免去灌溉所需的人畜之力,功效高。水筒與水輪相輔相成,既是接受水力的驅動構件,又是提水倒水的工作構件。[3][1]

種類[編輯]

筒車分「車戽」、「衛轉筒車」和「高轉筒車」等類型。大輪軸的外端裝有一個立輪的則稱之為牛轉筒車或衛轉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個大輪,將低處之水提向高處。高轉筒車一般建於水岸較為高且陡峭之處,一般以水流作為主要動力。此外也有依靠畜力帶動齒輪傳動的「畜力筒車」。[4][3]

參考文獻列表[編輯]

  1. ^ 1.0 1.1 1.2 中國古代水利——筒車. [201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7). 
  2. ^ 中國經濟史論壇——李根蟠. 宋元各地筒车寻踪——水车起源与发展丛谈(十二).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4月9日 [2019年8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12日). 
  3. ^ 3.0 3.1 3.2 3.3 同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中國古代生產器械——筒車. 中國數字科技館. [201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8). 
  4. ^ 4.0 4.1 董文虎、劉冠美. 水与水工程文化(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 2014年6月6日 [2019年8月27日]. ISBN 978-751-703-15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12日). 

備注[編輯]

  1. ^ 筒輪轉動不需要其它的動力,而且大立輪愈大,所產生的驅動力矩也愈大;大立輪重量愈小,動力性能愈好。筒輪是實現一個迴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