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波普爾-林扣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約瑟夫·波普爾-林扣斯 1917年

約瑟夫·波普爾-林扣斯(英語:Josef Popper-Lynkeus,1838年2月21日—1921年12月22日)是一名出生於科林(現今捷克共和國境內)猶太人區奧地利學者、作家及發明家

教育[編輯]

波普爾-林扣斯在布拉格理工學院和維也納理工學院接受高等教育,於1859年畢業於後者。

在人文學科領域,他在維也納大學進行了不同的講座,並研究他有興趣科目的學術文獻。

發明[編輯]

從維也納理工學院畢業後,波普爾-林扣斯在一家私人公司任職工程師兩年。在1862-1866年間,他作為導師,有時也擔任講師,而自1867-1897年間,他私下研究不同的發明。1868年,他構建了一個用於防止蒸汽鍋爐內壁積累鱗屑的襯墊系統。這和其它一些發明讓他能獨立於封閉的學術組織和機構之外,在工程學、物理學、社會及倫理哲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創意[編輯]

波普爾-林扣斯的創意在當時是革新的。工程學方面,1862年他想到電力傳輸的可能性,利用瀑布和漲潮的機械動能轉化為電力。物理學上,他想到質量和能量的關係(1883)以及能量的量子意識(1884),在使用測量工具檢測物件時不可避免的參數偏差的原則。心理學方面,他想到基於分析個人的社會意識及其動物本能之間的衝突來詮釋夢(短篇故事《清醒的夢境》Dreaming like Waking,1889)。比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e Herzl)早幾年,在《俾斯麥皇子與反猶太主義》(1886)一文中,波普爾-林扣斯的結論認為猶太人只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家才能脫離反猶太主義的禍害。他認為建立這樣的國家的需要十分迫切。在建國初期,政權形式並不重要,即使君主制度也是合適的。

之前提及的短篇故事和其它一些哲學故事集中起來,在1899年出版的《現實主義者的夢想》(Fantasies of a Realist) 一書中發表,該書已付印了二十版。從此,波普爾-林扣斯化名林扣斯,名字來自希臘神話以觀察銳利見稱的阿爾戈船的舵手,在歌德的《浮士德》中也有記載。在這些故事集當中,波普爾-林扣斯在眾多見解中強調三點:

  • 進行曲(marching music)對群眾的影響力
  • 一些刑罰的權宜性
  • 每一個體存在的權利

波普爾-林扣斯提及音樂對群眾的強大力量。他指出進行曲往往是暴政的副產品,讓群眾變成一塊可以任意塑造的麵團。他的這一思想和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那些想得到更多奴隸的人應多創作行進音樂。」一語相近似。

在司法領域,波普爾-林扣斯認為犯罪的主要刑罰就是讓罪行公開,而只針對慣犯作出孤立或囚禁處理。據他所言,存在是每一個人享有的自然和主要的權利,因此任何政府也不應在沒有得到他、她的同意下將其處死。他也是強制服兵役的倡導者,但主張只有志願者才能被送到戰場上。

社會體系[編輯]

從《生存的權利與死亡的義務》(1878)(The Right to Live and the Duty to Die)到《解決社會問題的通用公務制度》(1912)(The Universal Civil Service as a Solution of a Social Problem),波普爾-林扣斯在這一系列著作中,設計了他自己的社會體系,保障所有個人得到主要的生活所需。

據他所言,社會有義務給予其成員生活的必需品——食物、衣服及住房,以及必需的服務——公共醫療、養育及教育。但每一個健康的成員,在勞動服務的架構內,必須從事一些不需求中高特殊教育經歷、和構成國家經濟的物質基礎方面相關的工作,例如採礦、伐木、農作、建築等。他或她也將從事生活品的製作及提供基礎服務。

在波普爾-林扣斯看來,一個公正的人類社會不是經由暴力革命產生,而是在推動信仰和共識的過程獲得的果實。在這社會,每一個人在其生命中歷經四個社會年齡階段(第三階段或者可以省略):

  1. 教育的(直至18周歲)
  2. 自然經濟的(男性直至30周歲,女性至25周歲)
  3. 財務經濟的
  4. 退休的(每一社會成員可以自定最後兩個階段的界線)

在第二階段內,每一健康的成員都必須獻身參與勞動服務,從而得到免費享有整輩子基本需要的資格。

在第三階段社會成員如希望工作,可以在政府或私人機關從事財經活動(如選擇後者,可以作為雇員或成為自由企業家)。他們接受勞動的報酬,用於購買商品或獲得非基本的服務。

在前述最後兩個社會年齡階段,個人是自由的。這種自由在最初的兩個階段不存在,那時人們只不過是在成長期中漸漸得到自由並最終明白自由的意義。波普爾-林扣斯還注意到隨著科技的發展,第二階段的時間會逐漸減少,與此同時,所謂主要生活必需品和服務的概念範疇也會擴大。

波普爾-林扣斯認為在建立社會系統的條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第一社會階段的一代以某些特質,諸如對他人互相尊重和友愛,對工作的熱愛,對錯誤需求的背離,養成理性運用空閒時間的習慣。

影響[編輯]

在波普爾-林扣斯的眾多仰慕者中,有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恩斯特·馬赫;哲學家馬丁·布伯雨果·伯格曼(Hugo Bergman);化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數學家理察·馮·米澤斯;統計學家卡爾·巴洛特(Karl Ballod);生理學家菲爾多·鮑爾(Theodor Bauer);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家馬克斯·勃羅德(Max Brod)、史蒂芬·茨威格和阿圖爾·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以及修正猶太復國主義的創始人澤夫·雅勃廷斯基(Ze'ev Jabotinsky)。

雅勃廷斯基指出在波普爾-林扣斯的五種基本需求組成即:食物、衣服、住房、醫療及教育中,缺少任何一樣就像一個「空洞」,「人類社會就像一個幼兒園,這裡有五個缺少五種組成要素的洞穴。兒童在這裡玩耍會有掉進洞穴的危險。普魯士衛隊就扮演拿著寫上:『不要往右邊走!』或者『不要往左邊走!』字眼的持盾角色。跟隨波普爾-林扣斯,我建議把這些洞穴都封閉起來讓兒童有機會自由自在地玩耍。」

1918年2月21日,在約瑟夫·波普爾-林扣斯八十大壽那天,他的追隨者物理與心理學家弗里茲·維特爾及作家華特·馬庫斯在維也納成立了聯合食物服務(Universal Food Service)。之後幾年,該組織出版了同名的刊物。它運作了二十年,在奧地利被德國吞併時被解散。

1921年12月22日,約瑟夫·波普爾-林扣斯逝世。為紀念他的功績及成就,維也納在他生命最後幾年住所所在的街道以他的名字冠名。

約瑟夫·波普爾誕辰150周年紀念當晚,為了研究他的思想及推進他的見解,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成立了一個基金組織。

2007年7月,特拉維夫雅法省區決定雅法的一條街道以波普爾-林扣斯命名。

書目提要[編輯]

約瑟夫·波普爾-林扣斯的半身塑像,由Hugo Taglang雕塑,位於維亞納市政廳的花園內

約瑟夫·波普爾-林扣斯的作品全部用德文撰寫。以下是其作品部分列表,包括其去世後出版的:

  • 《倫理世界的秩序》(Moral World Order,1877);
  • 《科技進展的倫理與文化意義》(The Eth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1886);
  • 《伏爾泰》(Voltaire,1905);
  • 《電力傳輸的物理基礎》(On the Physical Foundations of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1905);
  • 《飛行機器及鳥,飛行技術的歷史與批判研究》(Flight of Machines and Birds. A Historical-Critical Aero Technical In-vestigation,1911);
  • 《自傳》(Autobiography ,1917),
  • 《戰爭,軍事服務,立法》(War, Military Service, State Legislation (1921);
  • 《刑法的哲學》(Philosophy of Criminal Law (1924);
  • 《我和社會共識》(I and Social Conscience (1924);
  • 《哲學和知識的必要性主旨》(On the Main Notions of Philosophy and Certainty of Our Knowledge (1924).
德語:
  • Das Recht zu leben und Die Pflicht zu sterben - Sozialphilosophische Betrachtungen anknüpfend an die Bedeutung Voltaires für die neuere Zeit. Wien-Leipzig: R. Löwit Verlag 1878 - 1924
  • Phantasien eines Realisten. Dresden: Carl Reissner 1899
  • Selbstbiographie. Im Anhang 3 Briefe von Julius Robert Mayer; Poppers Arbeit über J. R. Mayers 'Mechanik der Wärme; Historisches zur elektrischen Kraftübertragung; Einige Besprechungen der 'Phantasien eines Realisten' und chronologisches Verzeichnis der Schriften des Verfassers u.a. Leipzig: Verlag Unesma 1917
  • Krieg, Wehrpflicht und Staatsverfassung. Wien-Berlin-Leipzig-München: Rikola Verlag 1921
  • Die allgemeine Nährpflicht. Im Auftrage des Verfassers nach seinem Tod herausgegeben von Margit Ornstein, Wien-Leipzig-München: Rikola Verlag 1923
  • Über Religion. Im Auftrage des Verfassers aus seinem literarischen Nachlasse herausgegeben von Margit Ornstein, Wien-Leipzig: R. Löwit Verlag 1924
  • Fürst Bismarck und der Antisemitismus. Wien-Leipzig: R. Löwit Verlag 1925
  • Voltaire. Im Auftrage des Verfassers herausgegeben von Margit Ornstein, Wien-Leipzig: R. Löwit Verlag 1925
  • Gespräche. mitgeteilt von Margit Ornstein und Heinrich Löwy, Wien-Leipzig: R. Löwit Verlag 1925

擴展閱讀[編輯]

德語[編輯]

  • Richard Schwartz ,Ratenau, Goldshtein, 《波普爾-林扣斯及其社會體系》(1919)
  • Fritz Wittels,《貧窮的終結》(1922年,1925年翻譯為英語)
  • Adolph Gelber,《約瑟夫·波普爾-林扣斯,其人生與活動》(1922)
  • Emil Feldes,《明天的人》(一部描繪約瑟夫波普爾林扣斯的社會原則寫成的小說)
  • Felix Frenkel,《聯合食物服務與泛歐洲》(1924)
  • Heinrich Levi,《波普爾-林扣斯的知識論及其與MACH哲學的關係》(1932)
  • Robert Plank,《社會工程師》(1938)

希伯來語[編輯]

  • Israel Doryon,《林扣斯的帝國》 (紀念波普爾林扣斯誕辰100周年1939年在耶路撒冷出版)
  • Israel Doryon,《為存在而掙扎的終結》(1954年,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同年2月寫的序言)
  • Mendel Singer,《波普爾-林扣斯 – 人文主義者》 (50周年誕辰紀念,1971年)
  • Israel Doryon,《波普爾-林扣斯 –存在問題的解決》(60周年誕辰紀念,1981年)
  • Ephraim Wolf,《約瑟夫·波普爾-林扣斯 – 偉大的人文學者及多面思想家》 (1996年,俄羅斯原版在1997年於莫斯科出版)

英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