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趙匡明
出生9世紀
唐朝
逝世10世紀
前蜀成都
職業晚唐軍閥、荊南節度使

趙匡明(9世紀—10世紀),贊堯晚唐軍閥天復三年(903年)—天祐二年(905年)以節度使身份控制荊南,與兄忠義節度使趙匡凝組成權力同盟,直至兄弟倆都被大軍閥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所敗。他們敗逃,領地被朱全忠兼併。

家世、效力趙匡凝[編輯]

趙匡明生年不詳。父趙德諲原為唐奉國軍節度使秦宗權部將。秦宗權投降黃巢農民大軍及其建立的大齊政權,黃巢戰敗後,他自己稱帝。趙德諲效命秦宗權,攻陷山南東道。後趙德諲覺察到秦宗權將敗,降唐,與唐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聯合。在朱全忠推薦下,趙德諲留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山南東道改名忠義軍。趙德諲後來參與了消滅秦宗權的幾場戰役。[1]趙匡明作為其子,年紀尚輕就被任為江陵府文學。成年後,立有軍功,歷任繡州峽州刺史。[2]

景福元年(892年),趙德諲去世。[3]趙匡明兄趙匡凝稱忠義軍留後,後被唐昭宗認可為全權節度使。大軍閥朱全忠有意篡唐,詢問趙匡凝的看法,遭其斷然拒絕,憤而派軍攻忠義,在鄧州被趙匡明大敗。此後,在趙匡明建議下,趙匡凝和西川節度使王建結盟。[1][4]

統治荊南[編輯]

天復三年(903年),朱全忠的盟友荊南節度使成汭試圖援救其另一盟友武昌軍節度使杜洪,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部將李神福所敗。成汭死後,江陵一度被武貞軍節度使雷彥恭所占,但十月趙匡凝派軍逐出武貞軍,表趙匡明為留後,[5]鎮渚宮。被朱全忠控制的昭宗僅任趙匡明為荊南節度行軍司馬,授檢校司徒榮銜。[1]但荊南軍轄下的夔、峽、忠、萬、施等州為王建趁亂所得。[6][7]當時,各鎮節度使多不向朝廷納貢,但趙氏兄弟上貢不絕。[2][8][9]

天祐二年(905年)時,趙匡明已被稱為荊南全權節度使。朱全忠怒趙匡凝同時結盟於王建和楊行密,與部將武寧軍節度使楊師厚攻忠義,敗忠義軍和荊南救兵,俘虜荊南將領,九月,趙匡凝棄忠義奔淮南。朱全忠派楊師厚乘勝襲荊州,趙匡明自量難以獨自立足,也計劃逃往淮南。但他的兒子趙承規指出,如果他也去淮南,兄弟聚首,楊行密會生疑。趙匡明同意了,於是率族人及許寂馬處謙等二萬人棄城上三峽投西川。[5][10][11][12][13][14]唐哀帝下詔贊朱全忠收荊襄之功,稱趙氏兄弟為「二凶」,十月下詔削奪趙匡明在身官爵。[15]楊師厚亦以功拜山南東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6]十一月,趙匡明到西川軍部成都。王建待趙匡明以貴賓之禮,[17]武信軍節度使,分其部下為崇義、勇義、順義、廣義四都。[1]王建後來罷免趙匡明,[18]建立前蜀稱帝後,改任趙匡明為大理卿工部尚書。趙匡明最終卒於成都,但年份不詳。[2][8]

評價[編輯]

  • 《舊五代史》史臣曰:匡凝一門昆仲,千里江山,失守籓垣,不克負荷,斯乃劉景升之子之徒歟![2]

注釋及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六
  2. ^ 2.0 2.1 2.2 2.3 《舊五代史》卷十七
  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
  4. ^ 《新唐書》將此戰記錄在天祐元年(904年)且稱發生在趙匡明控制荊南之前,但趙匡明顯然在天復三年(903年)就接手荊南,故此戰顯然不在904年。
  5. ^ 5.0 5.1 《新唐書》卷十
  6.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
  7. ^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8. ^ 8.0 8.1 《新五代史》卷四十一
  9.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四
  10. ^ 《舊五代史》卷二
  11. ^ 《舊五代史》卷二十二
  12. ^ 《新五代史》卷一
  13. ^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
  14. ^ 《十國春秋》許寂傳、馬處謙傳
  15. ^ 《舊唐書》卷二十下誤作「荊南留後趙匡凝」。
  16. ^ 《新五代史》卷二十三
  17.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五
  18. ^ 據《九國志·王宗侃傳》,王建建國時武信軍節度使為王宗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