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脂肪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體脂率
左側是體重正常人的腹部CT。右側是一名肥胖症患者的腹部CT,請注意其皮下脂肪厚度為3.6。

體脂肪率(body fat percentage)又稱體脂百分比體脂率體脂比,是將脂肪含量用其占總體重的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一般用於動物,但近年開始有在人體的應用。對於動物來說,體脂百分比的計算法是把動物體重中的「脂肪總質量」除以「身體總質量」,再乘以100%;此處身體脂肪包含:必需體脂(essential body fat)及 貯積體脂(storage body fat)。

必需體脂,就是身體要維持生命及繁殖所需的脂肪。一般而言,女性的必需體脂比例會比男性為高,因為需要生育、餵哺及其他由激素調節的身體機能。對於男性,必需體脂一般佔體重的2~5%,而女性約為10~13%。貯積體脂,由脂肪組織內所累積的脂肪組成,其部分位於胸腔及腹部,用以保護身體的內臟。一般來說,最小的建議總體脂百分比都會比身體的必需體脂比例高。直接測量體脂百分比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現時網上一般的方法,都是透過對人的性別及體重資料作出評估[1]

標準值[編輯]

1999-2004年美國人口體脂率中位數,依性別及年齡段分組。可見20歲以上年齡組,體脂率中位數已為肥胖。

以華人而言,男性體脂≥20%,女性≥30%為肥胖診斷切割點[2];以西方人種而言,男性體脂≥25%,女性≥32%是診斷為肥胖的標準[3]

西方成人體脂百分比可通過以下公式用BMI(凱特萊指數,身體質量指數)的數值進行計算[4]

成人體脂% = 年齡 性別

其中男性性別取值為1,女性取值為0。

該公式的優點是考慮到:

  • 具有相等BMI男性和女性,前者體脂含量比後者低10%。
  • 即使體重仍維持在相同的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其體脂百分比也有所增長。[5]

測量[編輯]

雖然要直接測量體脂百分比具有一定的難度,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的。

其中最為精確但較為昂貴的方法是:測量患者在水下的體重,即靜壓稱量英語Hydrostatic weighing[6][7]。其他較為簡單但精確度稍差的方法是:測量皮褶厚度,也即測定特定部位皮下脂肪的厚度[5]。另一個方法是測量生物電阻抗英語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但該方法由於僅測量雙腳間,或雙手及雙腳間的生物電阻抗,且儀器內建程式與精度不同,所以並不被一些機構推薦為替代 BMI 的方法[8][9];此種「體脂儀」僅在相同條件下用於自我比較為宜。

還有其他僅限於研究用的測量體脂的方法,比如CT掃描磁共振成像(MRI)以及雙能X線吸收儀英語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10]。但由於儀器本身對患者體重和腰圍(比如 CT 和 MRI)有一定的要求,因而限制了其在重度肥胖患者中的使用[5]

降低體脂肪[編輯]

降低體脂肪比率方法:

  1. 通過有氧運動減少脂肪。
  2. 通過重量訓練增加肌肉量,充足的肌肉所燃燒的脂肪比長時間有氧運動更強大。
  3. 減少攝入熱量,自然消耗體脂肪方法,一般是節食,節食方法需要堅持較長時間,對身體和意志力都是考驗。

但過度節食是對身體最差的減肥方法,既無法攝取人體該有的營養,又讓身體慢慢變壞,導致身體缺乏水分,皮膚粗糙,甚至掉髮等等,而且節食的後果非常可怕,人無法一輩子都不吃或吃那麼少,所以一旦恢復正常飲食後,體重、體態以及脂肪會比節食減肥還胖,稱為溜溜球效應

參考[編輯]

  1. ^ Body Fat calculator, csgnetwork.com,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9) 
  2. ^ 賈愛華, 徐少勇, 明潔, 等. 我國不同診斷標準下肥胖流行病學特徵分析 [J] .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7, 09(4) : 221-225.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7.04.004.
  3. ^ Schwarz, Steven. Obesity. emedicine. 2007-11-01 [2008-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4. ^ Deurenberg P, Weststrate JA, Seidell JC. Body mass index as a measure of body fatness: age- and sex-specific prediction formula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1;65(2):105-114. doi:10.1079/BJN19910073
  5. ^ 5.0 5.1 5.2 Peter G. Kopelman, Ian D. Caterson, Michael J. Stock, William H. Dietz. Clinical obesity in adults and children: In Adults and Childr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493 [2012-08-14]. ISBN 140-5116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6. ^ 存档副本.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7. ^ 存档副本.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1). 
  8. ^ NICE 43 Obesity: The prevention,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s and children.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8). 
  9. ^ Measurement of Obesity. [2013-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2). 
  10. ^ Health Services/Technology Assessment Text (HSTAT), 1977

參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