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特色條目

特色條目列表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1

1924年,臺灣議會請願團抵達東京車站時,與前來歡迎的當地臺灣留學生共同合影。
1924年,臺灣議會請願團抵達東京車站時,與前來歡迎的當地臺灣留學生共同合影。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運動;這場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臺灣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林呈祿認為撤廢《六三法》無異於接受當局的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有損臺灣的特殊性和獨立性。受其主張影響,運動的方向遂由撤廢《六三法》轉為設置臺灣議會的訴求;基於日本立憲政治的精神,應設置臺灣議會,將臺灣總督府的立法權交還給人民。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除了對臺灣民眾建立法治的觀念和確立對憲政精神的追求,也影響日本政府在1935年讓州、市、街、庄議員半數改由民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的肇始。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2

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分配的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領土示意圖(圖片中著色部份在當時為日本領土),其中包含臺灣。
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分配的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領土示意圖(圖片中著色部份在當時為日本領土),其中包含臺灣。

台灣地位未定論或稱台灣主權未定論,認為台灣的主權歸屬未定,是關於台灣國際地位的論述之一。台灣地位未定之說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初期,美國駐台新聞處處長羅伯特·卡度於1946年即提出該論述。在後續和約中,日本都只有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並未表明台灣主權歸屬於何方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依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以及《中日聯合聲明》或《中日和約》來否定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各自主張擁有台灣與澎湖群島的主權。而美國政府則視《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中關於台灣的部份為從未正式執行的意向聲明,並認為台灣地位未定。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3

桃園市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
桃園市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

中壢事件197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中,由於中國國民黨桃園縣縣長選舉投票過程中作票,引起中壢市市民憤怒,群眾包圍桃園縣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搗毀並放火燒毀警察局,最後演變成警方發射催淚瓦斯以及開槍打死青年的事件。最後許信良以22萬票對13萬票,勝過中國國民黨提名的歐憲瑜,高票當選桃園縣長,事件漸告平息。因為中壢事件的影響,提拔許信良的中國國民黨組工會主任李煥因此辭職。李煥下台後,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的權力也因此擴大。中壢事件被認為是臺灣民眾第一次自發性地上街頭抗議選舉操控手法,開啟爾後「街頭運動」之序幕。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4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4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5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5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6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6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7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7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8

Portal:台灣獨立運動/特色條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