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Waylon1104/原創條目4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瑙戰役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哈瑙戰役》,奧拉斯·韋爾內
日期1813年10月30-31日
地點50°07′59″N 8°55′01″E / 50.1331°N 8.9169°E / 50.1331; 8.9169
結果 法國勝利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兵力
  • 第一天:17,000人[1]
  • 第二天:30,000人[2]
43,000人[3]
傷亡與損失
1,000-5,000人 9,000-10,000人

哈瑙戰役(法語:Bataille de Hanau)發生於1813年10月30日至31日,是第六次反法同盟期間的一場戰役。拿破崙一世統帥的法軍部隊在試圖撤回法國時,遭遇了由卡爾·德·弗雷德指揮的巴伐利亞-奧地利聯軍。法軍先遣部隊在第一天的戰鬥中倚靠著德魯奧的砲兵部隊與騎兵部隊,迫使聯軍撤回哈瑙。第二天,法軍的增援部隊攻佔了哈瑙。

這場戰役是拿破崙在德意志地區的最後一戰,他在掃清障礙後於11月7日返回巴黎。弗雷德糟糕的部署是這場戰鬥中最大的勝負手,讓人數處於劣勢的法軍取得重要勝利。

背景

[編輯]

拿破崙於1812年發動的征俄戰爭以慘敗告終,僅有10萬人成功撤離俄羅斯,曾經冠絕歐洲的「大軍團」遭到毀滅性打擊[4]。在俄羅斯帝國陸軍越過奧得河後,普魯士王國瑞典王國撕毀了與法國的盟約,聯合俄國與英國對法宣戰[5]。法軍經過漫長的重組後,於1813年4月大致將新軍組建完畢[6]。同年5月,拿破崙在呂岑戰役包岑戰役兩戰擊敗聯軍。聯軍在兩場血腥失敗後開始猶疑,與拿破崙於6月2日簽訂停戰協議。拿破崙在停戰期間試圖解決其枯竭的騎兵部隊與人力,而聯軍則試圖解決其糟糕的戰略形勢[7]。8月2日,奧地利帝國在停火協議期間加入了對法戰爭,聯軍在討論後組建了三個軍團,分別為普魯士元帥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西里西亞軍團、瑞典王儲卡爾·約翰指揮的北方軍團、奧地利元帥施瓦岑貝格親王指揮的波希米亞軍團。[7]

停火協議結束後,拿破崙於1813年8月27日的德勒斯登戰役以13.5萬人擊敗聯軍21.5萬人的部隊,給予其近四倍的傷亡損失[8]。但法軍隨後因兵力問題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於10月被迫撤退至萊比錫[9]。10月16日至19日,法軍與聯軍在萊比錫戰役中交手,法軍在聯軍的重壓被迫撤退,並有約三萬人因撤退路線被炸而被俘[10]。拿破崙於10月23日抵達埃爾福特,在25日再度啟程[11]。法軍的行軍速度快於聯軍追擊的速度,並在過程中擊退普魯士騎兵的突襲。拿破崙下令繼續向西南方向撤退,計劃穿過金齊希河谷抵達美因茲,於28日遭遇試圖阻攔的巴伐利亞軍[2]

戰前調動

[編輯]

巴伐利亞王國於10月8日加入反法同盟[12],巴伐利亞將軍卡爾·馮·弗雷德受命率領巴伐利亞軍向美茵河進軍,以阻斷拿破崙的後方。他的部隊得到奧地利陸軍的增援,總人數達到43,000人[2]。10月27日,弗雷德接收到波希米亞軍團司令施瓦岑貝格親王的指示,提到一支法軍部隊正向此地進軍[2]。由於西里西亞軍團司令布呂歇爾與施瓦岑貝格親王都預估拿破崙將從北線經科布倫茲返回法國,聯軍高層都將即將到來的法軍視為一支虛弱的部隊[13][14]。弗雷德在預估他將面對一支18,000到20,000人的部隊後,於10月27日派遣福爾克曼將軍前去佔領金齊希河谷的隘口。同時,他派遣雷希貝格伯爵率領巴伐利亞第一師(約10,000人)前往法蘭克福[2]。10月28日,弗雷德主力部隊的先鋒攻佔了哈瑙[15],他將在城市前的蘭博伊樹林阻擊法軍[2]

弗雷德在10月29日開始在蘭博伊森林前部署陣地,他的部隊紀律高且有充沛補給,與混亂且缺乏補給的法軍部隊相反[15]。他將共14個營、由巴伐利亞第二師與部分部隊組成的右翼部署於金齊希河的兩岸。在中央部隊,他將巴伐利亞第三師分為兩列,並在蘭博伊樹林中埋伏了3,000名散兵,該部隊共有9個營與四個騎兵中隊,還有兩個火砲連在山丘支援。他在左翼部署了大量騎兵、獵兵與28門火砲,並由門斯多夫巡邏隊支援,主要由奧軍組成[16]

在聯軍部署部隊的同時,拿破崙蓋爾恩豪森附近的伊森貝格城堡過夜,並在29日夜晚收到偵查部隊的情報[17]。拿破崙根據情報規劃了作戰計劃,維克托元帥將負責位於金齊希河的左翼,麥唐納元帥將向中央進軍,以支援右翼的老近衛軍與更右翼的南蘇蒂衛隊騎兵軍,勒菲弗-德斯努埃特的騎兵師則被部署於北邊地帶。法軍的作戰目標為清掃蘭博伊森林中的散兵部隊,包圍巴伐利亞軍的左翼,將敵軍趕出金齊希河谷,讓大部隊得以向法蘭克福進軍。同時,卡薩諾瓦的騎兵部隊將掩護無法投入戰鬥的法軍部隊向北撤退[17]

雙方部隊

[編輯]

聯軍

[編輯]
巴伐利亞將軍卡爾·馮·弗雷德

哈瑙戰役中的聯軍部隊由一個巴伐利亞與一個奧地利組成,最高指揮官為巴伐利亞將軍卡爾·菲利普·馮·弗雷德。部隊總數超過42,000人,其中包括33,000名步兵與9,000名騎兵[18]

巴伐利亞軍由弗雷德本人親自指揮,由15,000名步兵、3,000名騎兵與60門火砲組成,共編成兩個步兵師、一個騎兵預備隊與一個砲兵預備隊。第二步兵師(8個、14門火砲)由貝克爾斯將軍指揮,第三步兵師(8個、12門火砲)由拉莫特將軍指揮。騎兵預備隊分為三個旅,分別為比雷格旅、埃爾布拉赫特旅與迪茨旅。32門火砲組成的砲兵預備隊則由科隆將軍指揮[18]

奧地利軍由約翰·馬里亞·菲利普·弗里蒙特將軍指揮,由18,000名步兵、6,000名騎兵與34門火砲組成,共編成兩個步兵師與一個預備師。第一師(17個、4門火砲)由巴赫將軍指揮,第二師(7個、8門火砲)由特勞特貝格將軍指揮,預備師(24個騎兵中隊、18門火砲)由什普萊尼將軍指揮[18]

法軍

[編輯]
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

哈瑙戰役中的法軍部隊因在先前的萊比錫戰役中遭受重創,存在大量不滿編的隊伍。

戰鬥

[編輯]

初步交鋒

[編輯]
哈瑙戰役的雙方部署

10月30日上午8點,法國將軍亨利·沙爾龐捷3,000人的部隊開始在哈瑙城前的樹林邊緣與巴伐利亞將軍拉莫特的散兵部隊交火[19]。法軍方面,尚-路易·迪布勒東率領的2,000名散兵與奧拉斯·塞巴斯蒂亞尼率領的胸甲騎兵在戰鬥開始後不久抵達戰場。塞巴斯蒂亞尼發動數次騎兵衝鋒,將巴伐利亞散兵趕回自身的戰線。法軍第二重騎兵師也向聯軍陣線發動衝鋒,但被聯軍砲火逼退。兩軍在樹林區域不斷交鋒,直至法軍第十一軍(艾蒂安·麥唐納元帥)與第二軍(克洛德·維克托元帥)的剩餘部隊在中午抵達後,聯軍才開始撤出樹林[19][1]。但這支跟進的法軍受阻於第三步兵師(拉莫特將軍)與第二步兵師(貝克爾斯將軍)的火砲部隊,面臨著被困在森林中的窘境[19]。弗雷德在下午1點發出狂妄的命令,提到「據稱我們面對的僅是大軍團的一部份,先遣部隊將擊退法軍的每一次進攻,使我們能夠迂迴面對的法軍,並奪取他們的槍枝」[2]

德魯奧的砲火

[編輯]

當天下午,拿破崙與近衛軍抵達蘭博伊樹林附近,親臨一線查看敵軍的部署。拿破崙在觀察弗雷德的戰線後,發現他的部署極為愚蠢,這位將軍將步兵師部署於河流前、騎兵部隊部署於開闊地帶[2]。拿破崙隨即評論道:「我使他(弗雷德)成為伯爵,但未能使他成為將軍」[3]。弗雷德此時發現是拿破崙在率領這支敵軍,開始加強其中央部隊[2]。拿破崙在觀察後將部隊投向聯軍的左翼[20],法軍獵兵從下午3點開始衝入樹林接敵,將巴伐利亞軍趕出了森林[2]。近衛軍砲兵指揮官安托萬·德魯奧將軍向拿破崙提出一項野心勃勃的計劃,


法軍進攻哈瑙城

[編輯]

傷亡數據

[編輯]

巴伐利亞-奧地利聯軍的損失大多估計為9,000人至10,000人死亡、受傷或被俘。拿破崙在10月31日寫給瑪麗·路易絲的信件中提到,「敵軍有六名將軍傷亡與大約1萬人傷亡或被俘」[21]。尚-皮耶·米爾在《哈瑙與蒙米拉伊》一書中引用了法蘭西斯·洛蘭·佩特雷的說法,提出聯軍損失9,250人是最接近事實的數[22][21]。麥克·萊傑雷在《拿破崙與德意志的鬥爭》中指出聯軍損失9,000人[3]大衛·G·錢德勒在《拿破崙的戰役》中提到,聯軍損失超過9,000人[1]。在《戰役百科全書》中,大衛·埃根伯格將聯軍傷亡人數定為10,000人[23]

法軍的損失數據則相較來說更為混亂,從非常輕微到5,000人傷亡不等。大衛·G·錢德勒在《拿破崙的戰役》中提到法軍的損失「非常低」[1]。拿破崙在寫給瑪麗·路易絲的信件中,僅承認有500人傷亡[21]。馬修·拉莫思在《最後一道障礙:哈瑙》一文中,認為法軍不到1,000人傷亡[2]。雅各·加尼耶在《拿破崙圖冊》中估計法軍傷亡約2,000人至3,000人[21]。在《戰役百科全書》中,大衛·埃根伯格將法軍傷亡人數定為聯軍的一半[23]

後果

[編輯]

法軍大部隊於11月2日抵達法蘭克福

註腳

[編輯]
  1. ^ 1.0 1.1 1.2 1.3 Chandler 2009,第938頁.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Lamothe 2005.
  3. ^ 3.0 3.1 3.2 Leggiere 2015,第790頁.
  4. ^ Connelly 2006,第187頁.
  5. ^ Connelly 2006,第190頁.
  6. ^ Chandler 2009,第874頁.
  7. ^ 7.0 7.1 Chandler 2009,第899-901頁.
  8. ^ Leggiere 2015,第9頁.
  9. ^ Petre 1912,第227-372頁.
  10. ^ Chandler 2009,第936頁.
  11. ^ Petre 1912,第387頁.
  12. ^ Connelly 2006,第202頁.
  13. ^ Petre 1912,第389頁.
  14. ^ Chandler 2009,第937頁.
  15. ^ 15.0 15.1 Mir 2008,第12頁.
  16. ^ Mir 2008,第12-13頁.
  17. ^ 17.0 17.1 Mir 2008,第13頁.
  18. ^ 18.0 18.1 18.2 Mir 2008,第74頁.
  19. ^ 19.0 19.1 19.2 Mir 2008,第16頁.
  20. ^ Petre 1912,第390頁.
  21. ^ 21.0 21.1 21.2 21.3 Mir 2008,第21頁.
  22. ^ Petre 1912,第391頁.
  23. ^ 23.0 23.1 Eggenberger 2012,第187頁.

參考文獻

[編輯]
  • (英文)Eggenberger, David. An Encyclopedia of Battles. Dover Publications. 2012. ISBN 978-0486142012. 
  • (英文)Leggiere, Michael V. Napoleon and the Struggle for Germany The Franco-Prussian War of 1813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1107080546. 
  • (英文)Mir, Jean-Pierre. Hanau & Montmirail The Guard Fought and Won. Histoire et Collections. 2008. ISBN 978-2352500872. 
  • (英文)Petre, Francis Loraine. Napoleons̓ Last Campaign in Germany, 1813. John Lane. 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