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理
此條目缺少序言章節。 (2019年1月31日) |
地形
[編輯]南京大部為低山丘陵地形。長江從西南方向流入南京,在此折向東進入鎮江。秦淮河、滁河分別從南北岸匯入長江。
南京境內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山體構成寧鎮山脈西段,大體呈東西向分布。由北向南分別是:鍾山北支,處於北郊的長江南岸,自東向西分別是棲霞山、南象山、幕府山;鍾山中支,包括東郊的紫金山(即鍾山)及其在市區的延伸,海拔448.9米的主峰頭陀嶺是南京最高點;鍾山南支,處於南郊的江寧,自東向西分別是湯山、方山、牛首山等。此外,溧水和高淳境內還分布有茅山山脈的余脈。在長江以北,六合區北部有東平山、冶山,東南部有靈岩山,浦口區分布著老山山脈。
長江從江寧銅井進入南京境內,向北流至下關後折向東,在龍潭流出進入鎮江,在南京境內長約95千米。江中較大的沙洲有八卦洲、江心洲等等。長江南京段在下關設有水位站,測得歷年平均低水位為2.98米,汛期警戒水位為8.5米,百年一遇洪水水位為10.6米。
南京 | ||||||||||||||||||||||||||||||||||||||||||||||||||||||||||||
---|---|---|---|---|---|---|---|---|---|---|---|---|---|---|---|---|---|---|---|---|---|---|---|---|---|---|---|---|---|---|---|---|---|---|---|---|---|---|---|---|---|---|---|---|---|---|---|---|---|---|---|---|---|---|---|---|---|---|---|---|
氣候圖表 | ||||||||||||||||||||||||||||||||||||||||||||||||||||||||||||
| ||||||||||||||||||||||||||||||||||||||||||||||||||||||||||||
|
秦淮河是南京最知名的地區性河流。它的南北兩源分別在溧水的東廬山和句容的寶華山南麓,在江寧方山匯合後在南京城通濟門外又分為內外兩支。內秦淮流經南京城南,為著名的「十里秦淮」,出西水關與外秦淮複合後匯入長江。南京其他重要的水域還包括市區的金川河水系、從六合區流過的滁河、高淳的固城湖、溧水的石臼湖等。
「石頭虎踞,鍾山龍蟠」概括了南京城周邊的地勢。紫金山盤桓於東,余脈向西延伸入城區,自東向西分別為太平門內的富貴山、玄武湖南岸的九華山(覆舟山)、北極閣(雞籠山),向西由鼓樓崗延伸至五台山、清涼山,最後連接古長江沖積物堆成的黃土崗地直抵江邊。以紫金山為代表的鐘山山脈從三面將南京城環繞,大江則從西面流過。古代的長江河道處在現代河道以東的位置上,當時的江水從清涼山西麓拍岸而過,秦淮河則在此匯入長江,山上的石頭城要塞「控江守淮」,地勢十分險要。在城北的獅子山(盧龍山)則是幕府山的余脈。
秦淮河與金川河是南京城內的兩大水系。紫金山及其橫貫南京城的余脈形成了它們的天然分水嶺。分水嶺南側的青溪、珍珠河、進香河等匯入內秦淮河。北側的金川河水系與玄武湖水系相通。玄武湖水質為4類,而金川河則污染嚴重,為劣5類水質。市區內除玄武湖外、還有莫愁湖、南湖、紫霞湖、月牙湖(原城東護城河一部)等大小湖泊。
氣候
[編輯]南京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夏長而春秋短,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夏季盛行西南風,歷史最高氣溫40.7攝氏度(1959年8月22日),號長江流域三大火爐之一(另兩大火爐,重慶、武漢);冬季盛行東北風,歷史最低氣溫-14.0攝氏度(1955年1月6日)。南京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117天,降水量1106.5毫米,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處於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夏季和秋季還有西太平洋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
南京市氣象數據(平均數據自1991年統計至2020年,極端數據自1951年統計至今)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21.0 (69.8) |
27.7 (81.9) |
30.3 (86.5) |
34.2 (93.6) |
37.5 (99.5) |
38.1 (100.6) |
40.0 (104.0) |
40.7 (105.3) |
39.0 (102.2) |
38.1 (100.6) |
29.2 (84.6) |
23.1 (73.6) |
40.7 (105.3) |
平均高溫 °C(°F) | 7.4 (45.3) |
10.1 (50.2) |
15.1 (59.2) |
21.4 (70.5) |
26.6 (79.9) |
29.2 (84.6) |
32.4 (90.3) |
31.9 (89.4) |
27.9 (82.2) |
22.8 (73.0) |
16.6 (61.9) |
10.0 (50.0) |
21.0 (69.7) |
日均氣溫 °C(°F) | 3.1 (37.6) |
5.6 (42.1) |
10.1 (50.2) |
16.2 (61.2) |
21.5 (70.7) |
25.0 (77.0) |
28.4 (83.1) |
27.9 (82.2) |
23.7 (74.7) |
18.0 (64.4) |
11.5 (52.7) |
5.4 (41.7) |
16.4 (61.5) |
平均低溫 °C(°F) | 0.0 (32.0) |
2.0 (35.6) |
6.0 (42.8) |
11.6 (52.9) |
17.1 (62.8) |
21.4 (70.5) |
25.1 (77.2) |
24.8 (76.6) |
20.3 (68.5) |
14.2 (57.6) |
7.7 (45.9) |
1.9 (35.4) |
12.7 (54.8) |
歷史最低溫 °C(°F) | −14.0 (6.8) |
−13.0 (8.6) |
−7.1 (19.2) |
−0.2 (31.6) |
5.0 (41.0) |
11.8 (53.2) |
16.8 (62.2) |
16.9 (62.4) |
7.7 (45.9) |
0.2 (32.4) |
−6.3 (20.7) |
−13.1 (8.4) |
−14.0 (6.8)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50.2 (1.98) |
53.5 (2.11) |
79.7 (3.14) |
82.4 (3.24) |
83.8 (3.30) |
193.4 (7.61) |
226.8 (8.93) |
158.5 (6.24) |
72.9 (2.87) |
55.5 (2.19) |
52.3 (2.06) |
35.0 (1.38) |
1,144 (45.05)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9.2 | 8.9 | 10.9 | 9.6 | 9.9 | 10.6 | 11.7 | 12.1 | 7.8 | 7.3 | 7.7 | 7.2 | 112.9 |
平均相對濕度(%) | 73 | 71 | 69 | 68 | 69 | 76 | 78 | 79 | 76 | 73 | 74 | 71 | 73 |
月均日照時數 | 121.2 | 124.5 | 153.2 | 180.6 | 190.4 | 155.4 | 195.4 | 197.6 | 165.0 | 168.6 | 145.4 | 135.1 | 1,932.4 |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數據)[1][2] |
參考資料
[編輯]- ^ 中國地面國際交換站氣候資料月值數據集,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