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
主要领导 | |
局长 | 庄国泰 |
---|---|
副局长(5) | 宇如聪 沈晓农 矫梅燕 于新文 余 勇 |
总工程师 | 黎 健 |
机构概况 | |
上级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机构类型 |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
行政级别 | 副部级 |
编制人数 | 57303(2011年) |
在职人数 | 56352(2011年) |
离退休人数 | 31647(2011年) |
财政拨款收入 | 857,723.74元人民币(2011年中央财政) |
总支出 | 1,489,025.20元人民币(2011年) |
本级中共组织 | 中国共产党中国气象局党组 |
本级纪检监察机构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 |
联络方式 | |
总部 | |
实际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
邮政编码 | 100081 |
官方外网首页 | www.cma.gov.cn |
机构沿革 | |
1949-1953 | 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 |
1953–1954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中央气象局 |
1954–1970 | 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央气象局 |
1970–1973 | 总参谋部中央气象局 |
1973–1982 | 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央气象局 |
1982–1994 | 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气象局 |
1994– |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气象局 |
影像资料 | |
对应机构
|
中国气象局(英語: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缩写作 CM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副部级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及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其下属国家气象中心则主要负责天气预报、海象预报等工作。
沿革[编辑]
1949年12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统一领导全国气象事业。1950年3月,成立了第一个直属业务机构中央气象台[1][2]。1953年8月1日,为配合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命令,中央军委气象局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转归政务院建制,成为政务院直属机构,更名为中央气象局;全国各地的气象机构也均从军队建制转归地方人民政府建制[3]。
1969年12月4日,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总参军事气象局与中央气象局合并问题的通知》,决定总参谋部军事气象局与中央气象局于1970年1月2日正式合并,撤销总参谋部军事气象局,称中央气象局,并保留总参谋部军事气象局的名称,归总参谋部建制。各级气象部门由当地军事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4][3]
1973年3月6日,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调整测绘、气象、邮电部门体制问题的请示》,决定:中央气象局与总参谋部分开,中央气象局划归国务院建制,另行组建总参气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气象部门划归同级革命委员会领导[3]。1973年5月23日,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调整气象部门体制的通知》,正式将中央气象局与总参气象局分开,单独组建总参气象局。[2]
1982年8月23日,中央气象局改称中国气象局。1994年,中国气象局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2017年5月,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69次届会上,中国气象局被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WMC)[5]。
历任局长[编辑]
- 涂长望(1949年12月17日-1962年6月9日逝世)
- 饶兴(1962年9月22日-1964年10月31日,代理局长)
- 饶兴(1964年10月31日-1969年12月)
- 孟平(1969年12月-1973年3月)
- 饶兴(1973年3月-1973年3月)
- 邹竞蒙(1973年-1979年4月,负责人)
- 饶兴(1979年4月-1980年4月)
- 薛伟民(1980年4月-1981年2月,代理局长)
- 薛伟民(1981年2月-1982年4月)
- 邹竞蒙(1982年4月-1996年7月)
- 温克刚(1996年7月-2000年12月)
- 秦大河(2000年12月-2007年4月)
- 郑国光(2007年4月-2016年12月)
- 劉雅鳴(2016年12月-2021年1月)[6]
- 庄国泰(2021年1月-)
机构编制 [编辑]
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国家、省、地、县四级管理。现有31个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329个地级行政区(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气象局、2155个县级行政区(县、县级市、旗)气象局,382个国家、省、地气象台,2424个气象观测站(其中艰苦气象站987个,占41%)、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323个天气雷达站、5个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7个全球和区域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站等。气象部门现有职工107 372人,国家、省、地、县分别占6.2%、24.1%、32.4%、37.3%,其中在职职工73 176人,离退休人员34 196人。
法律法规[编辑]
法律[编辑]
部门规章[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中央气象台的变迁,中国天气网,2010-02-24. [2014-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9).
- ^ 2.0 2.1 兴利除弊话改革——气象部门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实施回顾,中国气象局,2008-12-12. [2014-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3.0 3.1 3.2 第一节 机构沿革,天津史志,2007-09-21. [2014-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7).
- ^ 《文革简论》第三篇第一章第九节改革规章制度,乌有之乡网刊,2009-07-06. [2014-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
- ^ 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正式认定中国气象局为世界气象中心. 澎湃新闻. 2017-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7).
- ^ 杨宇栋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雅鸣任中国气象局局长. 澎湃新闻. [2016-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来源[编辑]
- 苏尚尧 主编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1949-1990年)》.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3. ISBN 7505805045.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
- 風雲系列衛星
- 气象预报部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
- 军事气象部门:中央军事委员会联合参谋部战场环境保障局
- 环境监测部门: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海洋气象部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地震监测部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
- 测绘部门:自然资源部
- 军事测绘部门:中央军事委员会联合参谋部导航局
- 航道测绘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部航海保证局(海军海道测量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 地质调查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
- 军事地质调查部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
- 地图出版机构:中国地图出版集团、中华地图学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上海地图制印管理处)
- 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