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密地大橋

座標26°34′33″N 101°44′59″E / 26.575857°N 101.749595°E / 26.575857; 101.74959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老密地大橋
座標 26°34′33″N 101°44′59″E / 26.5759°N 101.7496°E / 26.5759; 101.7496
跨越金沙江
地點 中國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
密地 · 炳草崗
設計參數
橋型上承式鋼桁拱橋
全長總長284.52米、主跨181米
寬度橋面總寬12.06米
最大跨度181米
負載限制汽-13、拖-60
歷史
設計師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設計院
施工單位交通部第四公路工程局第五工程處
開工日1966年9月
完工日1969年5月1日
統計
通行費免費
地圖
地圖
新密地大橋
座標26°34′33″N 101°44′59″E / 26.575857°N 101.749595°E / 26.575857; 101.749595
承載隆慶路/尾礦管道
跨越金沙江
地點 中國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
密地 · 炳草崗
設計參數
橋型上承式鋼筋砼箱形拱橋
全長總長296米
寬度橋面總寬30米
最大跨度182米
歷史
設計師四川省交通廳
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施工單位攀枝花公路橋梁工程有限公司
開工日2008年12月27日
完工日2011年9月28日(上游幅橋)
2013年2月2日(下游幅橋)
統計
通行費免費
地圖
地圖

密地大橋或稱密地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的一座公路橋,跨越金沙江,連接北岸密地和南岸炳草崗

此處現有兩座大橋並排跨過金沙江,按修建年代可分別稱為老密地橋新密地橋。而新密地橋設計為分幅式結構,由兩座獨立的相同橋梁——上游幅橋和下游幅橋——並行構成,雙向車流分別行走其中半幅,故實際是三橋並架。平常若不需要強調具體哪座橋時,人們通常直呼密地橋或密地大橋,不說新老。現時老密地橋僅限人行,新密地橋供車輛、行人和攀鋼礦業公司尾礦輸送管道共用。

老密地橋

[編輯]
老密地橋上的尾礦管道,以及狹窄的人行道。

簡介

[編輯]

老密地橋編號3003橋,名為密地大橋,在新密地大橋修建之後被叫做老密地橋以區別於新密地橋。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曾於1978年11月1日發行一套五張《公路拱橋》特種郵票,其中第一張郵票以此橋為圖案,下方文字為「川西三號橋」。此橋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設計院提供設計,交通部第四公路工程局第五工程處(後為渡口市橋梁工程處)施工,1966年9月動工,1969年5月1日通車。全長284.52米,橋面總寬12.06米,其中行車道淨寬6米,兩側敷設管道2.2和2.06米,外側為0.75米行人道。設計荷載為汽—13、拖—60,橋上有管道5條,其中DN500尾礦管3條,每條負載344公斤/米,DN800回水管1條,負載684公斤/米,DN150水管1條,負載36公斤/米;人行荷載為250公斤/平方米。大橋主跨181米,為1孔無鉸鋼桁拱,栓焊結構,連接杆由16錳低合金鋼焊成,各構件由高強螺栓連接。兩岸引橋均為兩孔22米鋼筋混凝土預製T型梁橋,引橋每跨由6片鋼筋混凝土T梁組成,引橋墩台採用框架式。[1]因密地橋和渡口橋分別位於市中心炳草崗片區的東西兩端,在炳草崗大橋建成前,是攀枝花所有跨江大橋中最為重要的橋梁,所以常在各種場合被合稱為「兩橋」。[2]

限制通行

[編輯]

竣工於1969年的密地大橋設計荷載標準較低,隨著攀枝花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原密地大橋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交通通行需求,長期超負荷運行,橋梁病害日趨嚴重。被認定為危橋後,市政府於2000年6月1日公告實行交通管制,限載1.5噸以下車輛和公交車通行,超限車輛繞行別處[3]。2008年1月18日起更進一步加強了限行措施,在橋兩頭車道上方裝設限高橫杆,限高1.75米、限載1.5噸通行。此後公交車無法通過,多條公交線路被迫調整。直至2011年9月底新密地大橋上游幅橋建成通車並臨時承載雙向車流,老密地橋才徹底禁止機動車通行,僅供行人步行過江。車輛過江受限的狀況共延續了三年半,加劇了密地橋北岸片區的衰落。2014年1月10日,老密地大橋由於被鑑定為第五類橋梁,存在嚴重安全隱患,被徹底關閉封堵,禁止一切車輛和行人通行[4]

密地橋原本只在下游側管道外側有行人道,且非常狹窄,僅能一人通過,對面來人時需側身讓行;上游側沒有行人道。2008年限制通行後,因公交車無法通過,致使步行過橋人流量驟增,政府遂在上游側管道外側增設了行人道,建議行人分向行走。新的行人道同樣非常狹窄,僅略微寬於另一側行人道。亦有指是因為上游側行人道旁管道口徑較小,而使行人感覺空間略大。

架設限高橫杆的初期,常有駕駛員因不了解情況並且未仔細觀察,或對高度估計不准,而開車撞上橫杆或被卡在橫杆處。由於國內多個品牌型號的微型麵包車高度恰好處於1.75米左右,造成被卡住的車多為微型麵包車。限行初期,頂棚前部凹陷變形的微型麵包車出沒於攀枝花市各處,成為一景。

存廢爭論

[編輯]

隨著新密地大橋建設,老橋是否拆除,有兩種不同觀點。支持拆除者認為老橋的過江用途已可被新橋完全取代,繼續保留已無必要,且橋梁養護費用高昂,作為危橋萬一垮塌還可能殃及新橋。反對拆除者認為密地橋是攀枝花市城區第二座正式的跨江大橋,見證了建市初期的三線開發建設歷史,是攀枝花市的地標建築和精神象徵,在市民心中難以割捨,應保留作為紀念。

新密地橋

[編輯]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發生芮氏6.1級地震,本已狀況不佳的老密地橋更加岌岌可危,建設新密地大橋迫在眉睫,隨後新橋被列為災後重建項目。新密地大橋於2008年7月批准立項,9月完成初步設計,10月完成施工圖設計,12月完成招標,12月27日在橋南舉行了開工典禮[5]。上游幅橋於2011年9月28日建成通車[6],下游幅橋於2013年2月2日建成通車[7]。因建設工期太過漫長,且之前老橋還有同樣漫長的限制通行期,而密地橋變形受損更是在1990年代後期即已發現,故而政府廣遭市民批評。

該橋位於舊橋下游約26米處,全橋長296米,全寬30米,四車道雙向獨立通行,主橋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箱型拱橋,兩岸設置互通式立交(立交橋尚未開工)。另外,大橋按照6車道設計建設,初期中間兩車道用於鋪設尾礦管道滿足攀鋼生產需要,後期可拆除尾礦管擴展至6車道,提高通行能力。主橋拱圈採用掛籃懸臂現澆施工新工藝,為目前國內同類拱橋主跨最大,同時也是國內拱橋第二次採用該施工工藝。大橋採用分幅式結構,即由兩座獨立橋梁並行構成新密地大橋,既能提高橋梁安全係數,又為橋梁運營期間維護和檢修提供便利。[8]

相鄰道路

[編輯]
江北道路 金沙江 江南道路
隆慶路
曾用名:攀枝花南路
密地大橋
 往密地街道← →往炳草崗街道
攀枝花大道東段
曾用名:江南二路/江南一路

公共汽車

[編輯]

密地大橋是攀枝花市的交通樞紐之一,大橋南北兩岸不同位置設有多個公交車站,分別供不同線路公交車停靠,南岸的均名為密地大橋南站,北岸的全叫做密地大橋北站。目前經過密地大橋的公交線路有:

在此停靠的公交線路
密地大橋北站 3路、45路、65路 1路、8路、17路、27路
密地大橋南站 6路、18路、63路、64路、64路夜班、66路、阿署達專線
說明:6路以密地大橋南站為首末站。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攀枝花市志 第八篇交通 第三章桥梁和渡口. www.panzhihua.gov.cn. 1994年7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日). 
  2. ^ 今年两桥之间仍为限放区. 攀枝花新聞網/攀枝花晚報. 2013年1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1月9日). 
  3. ^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攀枝花市密地大桥交通管制的通告. www.panzhihua.gov.cn. 2008年1月4日. [永久失效連結]
  4. ^ 老密地大桥正式关闭. 攀枝花晚報. 2014年1月13日 [2014年1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月16日). 
  5. ^ 攀枝花市新密地大桥正式开工. 四川新聞網. 2008年12月30日. [永久失效連結]
  6. ^ 攀枝花新密地大桥上游幅桥试通车. 成都商報. 2011年9月29日. [永久失效連結]
  7. ^ 攀枝花市新密地大桥下游幅桥正式试通车. 四川新聞網. 2013年2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5日). 
  8. ^ 攀枝花密地大桥. 中國橋梁網百科.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