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路易莎號 (1834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路易莎號雙桅橫帆船
路易莎號
1834年9月英國海軍強行通過中國虎門水道。圖中是路易莎號。
歷史
英國
建造者 大雅茅斯
下水日 1834年
退役日 1841年7月21日
結局 遇颱風沈沒
技術數據
排水量 181噸
載重噸位 83噸[1]
全長 81英尺8英寸(24.89米)[2]
全寬 22英尺7英寸(6.88米)
吃水 14英尺6英寸(4.42米)

路易莎號(HMS Louisa)是ㄧ艘於1834年在英格蘭大雅茅斯建造的木殼包銅英語Copper sheathing雙桅快速帆船[註 1],排水量181噸。[5][3]

路易莎號最初屬於英國東印度公司[6]:423[7]1834年7月15日,駐華商務總監律勞卑抵達澳門,買下路易莎號,當時船上裝備3磅彈炮。9月,律勞卑令兩艘護衛艦到廣州保護英人,商務副總監德庇時義律從澳門搭乘路易莎號與其會合,強行通過中國虎門水道,與清軍交火。這是中英兩國首次交火。[6]:423[8][9]路易莎號在此役中彈數發。[10]G·B·羅便臣英語Sir George Robinson, 2nd Baronet於1835年升任駐華商務總監後,用它作為交通船英語Ship's tender[11][12]1835年12月1日起,他將辦公地點從澳門移到停伯在伶仃島的路易莎號上,便於與停伯在此島的英國商船打交道,商務副總監義律與三等總監莊士敦反對在伶仃島辦公,認為如此違反英國政府進入廣州的指令,因此兩人拒絕到伶仃島辦公,義律還主張中國政府官員會認為英國政府允許在伶仃島進行的鴉片走私活動。其實中國政府並不干預羅便臣駐在伶仃島。[13]:82-85[14]義律於1836年12月升任駐華商務總監後,對路易莎號進行大修,換了新的甲板和上舷側英語Topsides,船殼重新包銅,配備新的桅杆、船帆、小艇和索具,花了6500元,理由是該船已不適航,而由於中國政府不干擾它的活動,它是從澳門到廣州的最佳工具。[13]:100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總司令將路易莎號當作交通船[6]:57,參與了數場戰役。1839年9月,路易莎號參與了九龍海戰[15]。1840年8月19日,路易莎號參與了澳門之戰[16]。1841年3月,路易莎號在大副Thomas Carmichael指揮下參與了第一次廣州之戰[6]:181[17]1841年5月,路易莎號參與了第二次廣州之戰[6]:3425月21日晚,義律與幾名陸戰隊登上路易莎號,清軍從上游放下百餘只火船攻擊英艦,西炮台(位於商館以西,大約今日之沙面)的清軍同時開炮轟擊英艦。清軍在河邊有一門大口徑礮,炮轟泊在商館的曙光號、路易莎號,而兩船因無風又逆潮無法離開,一度十分危險,只能調整纜繩長短使清軍大礮在夜間失去準頭,兩船僅受輕傷,在次晨潮汐變向後脫險。[18][19]

1841年7月20日,本船從澳門前往香港,21日遇颱風在九龍沈沒,一名船員喪生,24人倖存。[20][21]村民不知道清廷對船上的義律、伯麥出了賞格共15萬元,義律討價還價後共付出3400元,村民以小船送生還者回澳門。7月23日,義律等人返回澳門。[22][23][24]

[編輯]
  1. ^ 對於該船的船型,勞氏船級社說是brig[3],《廣州紀錄報》說是cutter[4],Three Decks說裝帆英語Sail plan是cutter[1],見過該船的William Skinner和White所繪1834年闖過虎門水道圖,路易莎號都畫成雙桅縱帆。綜合諸說,可以說brig指「雙桅帆船」而非雙桅橫帆船,cutter指「快速帆船」而非獨桅縱帆船,因此船型稱為雙桅快速帆船。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British tender 'Louisa' (1835). threedecks.org.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2. ^ Louisa ship citations in the ship database. ShipIndex.org.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3. ^ 3.0 3.1 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London: J. L. Cox and Sons. 1835年: 19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1840年: 14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Slade, John (編). Official Public Notice. The Canton Register. Vol. 8 no. 47 (Office of the editor, J. Slade.). 1835年11月24日: 185 [2022年7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7月7日). 
  5. ^ MacGregor, David R. Fast sailing ships : thei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1775-187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年: 88. 
  6. ^ 6.0 6.1 6.2 6.3 6.4 The Chinese Repository X. Canton. 1841年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透過Google Books. 
  7.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II. Canton. 1839年: 653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透過Google Books. 
  8. ^ Pichon, Alain Le. China Trade and Empire: Jardine, Matheson & Co. and the Origins of British Rule in Hong Kong, 1827-1843. OUP/British Academy: 223. 2006年8月10日 [2022年6月28日]. ISBN 97801972633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7月7日) –透過Google Books. 
  9. ^ Hoe, Susanna; Roebuck, Derek. The Taking of Hong Kong: Charles and Clara Elliot in China Waters. Routledge: 58. 2013年10月11日 –透過Google Books. 
  10. ^ Lord Napier | A Peoples' History 1793 – 1844 from the newspapers. [202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2). 
  11. ^ HMS Louisa. rootsweb.com.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12. ^ China 1834-1836 – part 5 | A Peoples' History 1793 – 1844 from the newspapers.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3). 
  13. ^ 13.0 13.1 Melancon, Glenn Paul. Palmerston, Parliament and Peking: The Melbourne Ministry and the Opium Crisis, 1835-1840 (博士論文). LSU Historical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1994 [2022-07-02]. doi:10.31390/gradschool_disstheses.58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14. ^ William Conrad Costi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1833-1860. Clarendon Press. 1937: 30–31 [2022-07-02]. ISBN 97805989469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15. ^ Mao, Haijian.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4–115. 2016年10月18日 –透過Google Books. 
  16. ^ Clowes, William Laird. The Royal Navy: A Histo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Sampson: 284. 1 July 1901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透過Google Books. 
  17. ^ Thomas Carmichael. threedecks.org.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引用O'Byrne, William R. A naval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London: J. Murray. 1849年: 169. 
  18. ^ BERNARD, William Dallas. The Nemesis in China Third. Henry Colburn: 167. 1846年7月5日 –透過Google Books. 
  19. ^ Hoe, Susanna; Roebuck, Derek. The Taking of Hong Kong: Charles and Clara Elliot in China Waters. Routledge: 211. 2013年10月11日 –透過Google Books. 
  20. ^ Typhoon in the China Seas. The Times. No. 17821. London. 1841-11-05. col A, p. 3
  21. ^ Warlow, Ben; Colledge, J. J.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The Complete Record of all Fighting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from the 15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eaforth Publishing: 253. 2021年2月28日. 說8月沈沒是錯的,Charles Cameron 7月25日的日記就提到義律獲救,見Bowers, Rick. Lieutenant Charles Cameron's Opium War Diar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2012, 52: 53 [2022-06-29]. JSTOR 23890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22. ^ 茅海建. 第四章·广州的“战局”·奕山的“靖逆”.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硏究.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5年: 293 [2022-06-29]. ISBN 71080075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2).  英文版見Haijian Mao.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年10月18日: 250. ISBN 9781107069879. 
  23. ^ Bingham, John Elliot. 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China 2. H. Colburn. 1843年6月29日: 206–213 –透過Google Books. 
  24. ^ Hoe, Susanna; Roebuck, Derek. The Taking of Hong Kong: Charles and Clara Elliot in China Waters. Routledge: 224–225. 2013年10月11日 –透過Google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