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救刦證道經咒: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h.Andrew留言 | 贡献
新條目
 
Ch.Andrew留言 | 贡献
補上部分來源,以供釋疑
第1行: 第1行:
{{CJK-New-Char|E076|E07C|E07D|E07E|E07F|E080|E081|E082}}
{{CJK-New-Char|E076|E07C|E07D|E07E|E07F|E080|E081|E082}}
'''〈救刦證道經咒〉''',全稱為'''《太上勅演救刦證道經咒》''',<ref name="京都">{{cite web | author =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url = 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record=data/FASONKEIKAKU/tagged/3030012.dat&back=1| title =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 accessdate = 2008-3-7}}</ref>[[道教]]經典《[[呂祖全書]]》中的一篇讚頌。近千年以來將其中的四段靈章視作以[[梵語]]書寫而成的「咒語」,然而皆不解其意,直到近年才由[[佐伯好郎]]所揭曉,得知這是[[唐朝]][[基督教]]的[[景教]]讚美聖詩。<ref name="曾36">曾陽晴,2005年,頁36。</ref>
'''〈救刦證道經咒〉''',全稱為'''《太上勅演救刦證道經咒》''',<ref name="京都">{{cite web | author =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url = 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record=data/FASONKEIKAKU/tagged/3030012.dat&back=1| title =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 accessdate = 2008-3-7}}</ref>[[道教]]經典《[[呂祖全書]]》中的一篇讚頌。近千年以來將其中的四段靈章視作以[[梵語]]書寫而成的「咒語」,然而皆不解其意,直到近年才由[[佐伯好郎]]所揭曉,得知這是[[唐朝]][[基督教]]的[[景教]]讚美聖詩。<ref name="佐伯401">佐伯好郎,1951年,頁401。</ref><ref name="羅136">羅香林,1968年,頁136。</ref><ref name="董22">董叢林,1992年,頁22</ref><ref name="高376">高國藩,2003年,頁376</ref><ref name="曾36">曾陽晴,2005年,頁36。</ref>


== 靈章 ==
== 靈章 ==
第25行: 第25行:
誠哉,大君形象之祭司乃是耶穌!}}
誠哉,大君形象之祭司乃是耶穌!}}


雖然《呂祖全書》的輯書者[[劉體恕]](無我子,[[清]][[順治]]年間的[[道士]])在〈諸咒小序〉內聲稱:「然佛咒類皆梵音」,[[川口弘行]]亦有嘗試以[[梵語]]進行破譯。不過,「經咒」卻恰可譯出Mashiha(古敘利亞語:<span style="font-size:larger;">ܡܫܝܚܐ</span>,[[彌賽亞]])與Ishoh(古敘利亞語:<span style="font-size:larger;">ܝܫܘܥ</span>,[[耶穌]])的辭彙,的確與景教有相當密切的關係。<ref name="佐伯401">佐伯好郎,1951年,頁401。</ref><ref name="曾37">曾陽晴,2005年,頁37。雖然Hiroyuki Kawaguchi(川口弘行)主張可用梵語翻譯,明加納認為應當採用古敘利亞語,佐伯氏則是持中立觀點。然而曾氏特別載明「經咒」會出現兩個與景教息息相關的用詞,是極不尋常的。</ref>
雖然《呂祖全書》的輯書者[[劉體恕]](無我子,[[清]][[順治]]年間的[[道士]])在〈諸咒小序〉內聲稱:「然佛咒類皆梵音」,[[川口弘行]]亦有嘗試以[[梵語]]進行破譯。不過,「經咒」卻恰可譯出Mashiha(古敘利亞語:<span style="font-size:larger;">ܡܫܝܚܐ</span>,[[彌賽亞]])與Ishoh(古敘利亞語:<span style="font-size:larger;">ܝܫܘܥ</span>,[[耶穌]])的辭彙,的確與景教有相當密切的關係。<ref name="佐伯401" /><ref name="曾37">曾陽晴,2005年,頁37。雖然Hiroyuki Kawaguchi(川口弘行)主張可用梵語翻譯,明加納認為應當採用古敘利亞語,佐伯氏則是持中立觀點。然而曾氏特別載明「經咒」會出現兩個與景教息息相關的用詞,是極不尋常的。</ref>


於前面的〈諸咒小序〉亦可一窺其端倪:
於前面的〈諸咒小序〉亦可一窺其端倪:
第31行: 第31行:
{{quote|皆是正教不興,曲學爭起,人迷其宗,以遭塗炭。間有一二修行之士,或受左旁牽引,妄毀正教真宗。.....慾海無邊,孽根堅固,非有靈章,難生解冤免。}}
{{quote|皆是正教不興,曲學爭起,人迷其宗,以遭塗炭。間有一二修行之士,或受左旁牽引,妄毀正教真宗。.....慾海無邊,孽根堅固,非有靈章,難生解冤免。}}


會昌五年,[[唐武宗]]施行[[會昌滅法]],亦有波及景教,<ref name="舊唐書">{{cite book | title = 《[[舊唐書]]》卷18上| quote = 秋七月庚子,敕並省天下佛寺.....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堤、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勒大秦穆護、襖三千餘人還俗。}}另可參考[[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8%88%8A%E5%94%90%E6%9B%B8/%E5%8D%B718%E4%B8%8A&variant=zh-tw 《舊唐書》卷18上]。</ref>那時道教的勢力正如日中天,反倒「呂祖」說是「正教不興」。序文且有「非有靈章,難生解冤免」等數句,又有長年不得其解的「咒語」,每每暗示著這四段靈章實情並不單純,是其關鍵所在。這些謎底於[[1951年]],由[[佐伯好郎]]的研究成果所披露,指出這是景教的古敘利亞語讚美詩歌。<ref name="佐伯401" /><ref name="曾36" />
會昌五年,[[唐武宗]]施行[[會昌滅法]],亦有波及景教,<ref name="舊唐書">{{cite book | title = 《[[舊唐書]]》卷18上| quote = 秋七月庚子,敕並省天下佛寺.....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堤、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勒大秦穆護、襖三千餘人還俗。}}另可參考[[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8%88%8A%E5%94%90%E6%9B%B8/%E5%8D%B718%E4%B8%8A&variant=zh-tw 《舊唐書》卷18上]。</ref>那時道教的勢力正如日中天,反倒「呂祖」說是「正教不興」。序文且有「非有靈章,難生解冤免」等數句,又有長年不得其解的「咒語」,每每暗示著這四段靈章實情並不單純,是其關鍵所在。這些謎底於[[1951年]],由[[佐伯好郎]]的研究成果所披露,指出這是景教的古敘利亞語讚美詩歌。<ref name="佐伯401" /><ref name="羅136" /><ref name="董22" /></ref><ref name="高376" /><ref name="曾36" />


[[曾陽晴]]認為將意譯後的文字回填經咒內,前後文的確像是唐代景教慣常借用的佛道用語形式:<ref name="曾107">曾陽晴,2005年,頁107。</ref>
[[曾陽晴]]認為將意譯後的文字回填經咒內,前後文的確像是唐代景教慣常借用的佛道用語形式:<ref name="曾107">曾陽晴,2005年,頁107。</ref>
第72行: 第72行:
* {{cite book | author = Yoshirō Saeki(佐伯好郎)| year = 1951| title = ''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中國之景教文獻及其遺跡》)|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dfdL90U_z0IC&q=&ei=1UmySbXFBobWlQSVv_TLDg&pgis=1| publisher = The Maruzen(丸善)| location = [[東京]]| language = en}}
* {{cite book | author = Yoshirō Saeki(佐伯好郎)| year = 1951| title = ''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中國之景教文獻及其遺跡》)|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dfdL90U_z0IC&q=&ei=1UmySbXFBobWlQSVv_TLDg&pgis=1| publisher = The Maruzen(丸善)| location = [[東京]]| language = en}}
* {{cite book | author = 羅香林| year = 1968| title = 《唐元二代之景教》|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YDuwAAAAIAAJ&q=&ei=pNKySf_6Bp-skASB-P3BDg&pgis=1| publisher = 中國學社| location = [[香港]]| language = zh-hk}}
* {{cite book | author = 羅香林| year = 1968| title = 《唐元二代之景教》|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YDuwAAAAIAAJ&q=&ei=pNKySf_6Bp-skASB-P3BDg&pgis=1| publisher = 中國學社| location = [[香港]]| language = zh-hk}}
* {{cite book | author = 董叢林| year = 1992| title = 《龍與上帝: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o25MAAAAMAAJ&q=&lr=&as_brr=0&as_pt=ALLTYPES&ei=0HGzSaTUGJ6mlQT54cmvDg&pgis=1| publisher = 三聯| location = [[北京]]| isbn = 7-108-00491-7| language = zh-cn}}
* {{cite book | author = 朱謙之| year = 1993| title = 《中國景教》|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vSUuAAAAMAAJ&q=&ei=P9KySeyYBI-mkATjrKi9Dg&pgis=1| publisher = 人民 | isbn = 7-01-002626-2| location = [[北京]]| language = zh-cn}}
* {{cite book | author = 朱謙之| year = 1993| title = 《中國景教》|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vSUuAAAAMAAJ&q=&ei=P9KySeyYBI-mkATjrKi9Dg&pgis=1| publisher = 人民 | isbn = 7-01-002626-2| location = [[北京]]| language = zh-cn}}
* {{cite book | author = 翁紹軍| year = 1995| title = 《漢語景教文典詮釋》| publisher =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isbn = 962-7409-56-1| location = [[香港]]| language = zh-hk}}
* {{cite book | author = 翁紹軍| year = 1995| title = 《漢語景教文典詮釋》| publisher =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isbn = 962-7409-56-1| location = [[香港]]| language = zh-hk}}
* {{cite book | author = 高國藩| year = 2003| title = 《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 publisher = 台灣商務| isbn = 957-05-1813-8| location = [[台北]]| language = zh-tw}}
* {{cite book | author = 曾陽晴| year = 2005| title =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第35冊〈唐朝漢語景教文獻研究〉| publisher = 花木蘭文化| location = [[臺北縣]][[永和市]]| isbn = 986-81154-1-8| language = zh-tw}}
* {{cite book | author = 曾陽晴| year = 2005| title =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第35冊〈唐朝漢語景教文獻研究〉| publisher = 花木蘭文化| location = [[臺北縣]][[永和市]]| isbn = 986-81154-1-8| language = zh-tw}}
</div>
</div>

2009年3月8日 (日) 07:39的版本

〈救刦證道經咒〉,全稱為《太上勅演救刦證道經咒》[1]道教經典《呂祖全書》中的一篇讚頌。近千年以來將其中的四段靈章視作以梵語書寫而成的「咒語」,然而皆不解其意,直到近年才由佐伯好郎所揭曉,得知這是唐朝基督教景教讚美聖詩。[2][3][4][5][6]

靈章

中古漢語「咒語」:[7]

天微章第一

哪 唎囉哞哆 嘛娑訶

地真章第二
嗎唎哆 都 囉 娑訶

證仙章第三
哩哞 蘇唎哆 密娑訶

體道章第四

 蘇唎哆 唧娑訶

古敘利亞語拼音:[8]

an shana lirabrbatha mashiha

an maruta tithar la-han ishoh

an narims sorita da mashiho

an kahana da sorita malk ishiho

意譯:[9]

誠哉,基督升至高天!

誠哉,神聖主宰護祐此耶穌!

誠哉,讓我們高舉讚美基督的形象!

誠哉,大君形象之祭司乃是耶穌!

雖然《呂祖全書》的輯書者劉體恕(無我子,順治年間的道士)在〈諸咒小序〉內聲稱:「然佛咒類皆梵音」,川口弘行亦有嘗試以梵語進行破譯。不過,「經咒」卻恰可譯出Mashiha(古敘利亞語:ܡܫܝܚܐ彌賽亞)與Ishoh(古敘利亞語:ܝܫܘܥ耶穌)的辭彙,的確與景教有相當密切的關係。[2][10]

於前面的〈諸咒小序〉亦可一窺其端倪:

皆是正教不興,曲學爭起,人迷其宗,以遭塗炭。間有一二修行之士,或受左旁牽引,妄毀正教真宗。.....慾海無邊,孽根堅固,非有靈章,難生解冤免。

會昌五年,唐武宗施行會昌滅法,亦有波及景教,[11]那時道教的勢力正如日中天,反倒「呂祖」說是「正教不興」。序文且有「非有靈章,難生解冤免」等數句,又有長年不得其解的「咒語」,每每暗示著這四段靈章實情並不單純,是其關鍵所在。這些謎底於1951年,由佐伯好郎的研究成果所披露,指出這是景教的古敘利亞語讚美詩歌。[2][3][4]</ref>[5][6]

曾陽晴認為將意譯後的文字回填經咒內,前後文的確像是唐代景教慣常借用的佛道用語形式:[12]

天微章第一
稽首天主,元和遍十方。大慈悲,救苦難。誠哉,基督升至高天!

常有大神通,亨通普昭靈。大慈悲,救苦難。誠哉,基督升至高天!
迭運歷今古,普濟於群生。大慈悲,救苦難。誠哉,基督升至高天!
聖慧顯真宗,清明永固持。大慈悲,救苦難。誠哉,基督升至高天!

地真章第二
稽首后土君,黃閣面靈臺。大慈悲,救苦難。誠哉,神聖主宰護祐此耶穌!
仰承太上力,厚以為本根。大慈悲,救苦難。誠哉,神聖主宰護祐此耶穌!
山河永固奠,無洩亦無傾。大慈悲,救苦難。誠哉,神聖主宰護祐此耶穌!
靜存而默鎮,至德衛玄靈。大慈悲,救苦難。誠哉,神聖主宰護祐此耶穌!

證仙章第三
太虛仙之體,稽首禮真師。大慈悲,救苦難。誠哉,讓我們高舉讚美基督的形象!
一乘開覺路,黃房育嬰兒。大慈悲,救苦難。誠哉,讓我們高舉讚美基督的形象!
不為羞生死,立志守恆河。大慈悲,救苦難。誠哉,讓我們高舉讚美基督的形象!
日月亙其光,天根萬劫磨。大慈悲,救苦難。誠哉,讓我們高舉讚美基督的形象!

體道章第四
自一分玄後,太極合陰陽。大慈悲,救苦難。誠哉,大君形象之祭司乃是耶穌!
開天成地軸,四時五行藏。大慈悲,救苦難。誠哉,大君形象之祭司乃是耶穌!
黍珠懸似月,照徹八千場。大慈悲,救苦難。誠哉,大君形象之祭司乃是耶穌!

常以清靜心,稽首禮法王。大慈悲,救苦難。誠哉,大君形象之祭司乃是耶穌!

作者

題文指出該段「經咒」乃由「呂祖」所作。該處的「呂祖」可能是指呂秀岩,[13]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內所提及的「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參軍呂秀岩」。而呂秀岩被認為有可能與呂洞賓實為同一人,[14]由於《呂帝聖蹟紀要》載有呂洞賓「大雲會食」(百僧食麵)、「江陵醫眼」、「趙州醫跛」等仙術類似耶穌的神蹟,[15]而且呂洞賓修行的終南山距離陜西盩厔大秦寺不遠。

但是此說受到不少學者的反對,主要原因是呂洞賓的原名與號皆未使用「呂秀岩」一名。[16]因此,「呂祖」的真實身分迄今尚無定論。[17][13]

「呂祖」採用咒語的形式將聖詩嵌入經咒內,僅留存音韻的宗教語言,隱去真實的古敘利亞語涵義,形成一種「密碼」。曾氏認為其目的可能有三:其一,「永恆的秘密,保有永恆的魔力」;其二,「耶穌基督的名字可以永久保留下來,在人唸誦咒語之時,以『無知』的敬虔,達到敬拜耶穌基督的目的」;其三,「不欲人知呂祖自己與景教的關係」。[12]羅香林則認為「呂祖」可能是會昌滅法後依附道教的景教信徒,或是與景教關係密切。[18]

影響

「既要人知,又要人不知的文本」,景教縱然受限於自身的脆弱體系而不得不遷就穩定的道教系統,[12]然而藉由隱晦的型態影響了道教,成功的以咒語的形式混跡道教,流傳迄今。

注釋

  1. ^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 [2008-3-7]. 
  2. ^ 2.0 2.1 2.2 佐伯好郎,1951年,頁401。
  3. ^ 3.0 3.1 羅香林,1968年,頁136。
  4. ^ 4.0 4.1 董叢林,1992年,頁22
  5. ^ 5.0 5.1 高國藩,2003年,頁376
  6. ^ 6.0 6.1 曾陽晴,2005年,頁36。
  7. ^ 可參考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太上勅演救刦證道經咒〉
  8. ^ P. Y. Saeki(佐伯好郎),1951年,頁402-407。此拼音是由Alphonse Mingana(阿方斯·明加納)所譯。
  9. ^ 曾陽晴,2005年,頁37。此中譯是曾氏參考佐伯氏刊載的明加納的英譯而譯出。
  10. ^ 曾陽晴,2005年,頁37。雖然Hiroyuki Kawaguchi(川口弘行)主張可用梵語翻譯,明加納認為應當採用古敘利亞語,佐伯氏則是持中立觀點。然而曾氏特別載明「經咒」會出現兩個與景教息息相關的用詞,是極不尋常的。
  11. ^ 舊唐書》卷18上. 秋七月庚子,敕並省天下佛寺.....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堤、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勒大秦穆護、襖三千餘人還俗。 另可參考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舊唐書》卷18上
  12. ^ 12.0 12.1 12.2 曾陽晴,2005年,頁107。
  13. ^ 13.0 13.1 曾陽晴,2005年,頁35。
  14. ^ 佐伯氏、Timothy Richard(李提摩太)皆持這一觀點。
  15. ^ 〈呂祖聖蹟紀要二〉. [2008-3-7]. 
  16. ^ 關於呂洞賓的名號,可參考維基百科條目:呂洞賓中的相關內容。
  17. ^ 關於「呂祖」身分的爭論,可參考A. C. Moule(穆爾),1930年,頁147;佐伯好郎,1951年,頁400-407;朱謙之,1993年,頁157;翁紹軍,1995年,頁76。
  18. ^ 羅香林,1968年,頁141。原文:「如非為景教被禁後之地下工作人員,則必為承受景教影響之人物。不然,不致於其經咒綴以讚美基督之語句。」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呂祖神咒,台灣高雄縣鳳山市鎮南宮仙公廟(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