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小說:修订间差异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1.6.5) |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beta) |
||
第5行: | 第5行: | ||
這個字起源於美國的「graphic novel」,然而現今的視覺文學在表現方式上引進攝影、設計與現成物件等當代手法,並不一定只用圖畫(graphic)表現<ref>譬如[[Emmanuel Guibert]]與攝影師合作記錄無國界醫師進入阿富汗的國際獲獎大作[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espv=2&biw=1366&bih=619&tbm=isch&sa=1&q=the+photographer+emmanuel+guibert&oq=The+Photographer+&gs_l=img.3.1.0i19l9.2993.2993.0.5482.1.1.0.0.0.0.54.54.1.1.0.msedr...0...1c.1.61.img..0.1.53.G9FlDMvJPw8《The Photographer》]</ref>。內容方面,也包含大量報導、時事議題、傳記、回憶錄、隨筆、遊記等「非小說」(non-fiction)類型的內容,大大超出了字面意義上的「小說(novel)」。 |
這個字起源於美國的「graphic novel」,然而現今的視覺文學在表現方式上引進攝影、設計與現成物件等當代手法,並不一定只用圖畫(graphic)表現<ref>譬如[[Emmanuel Guibert]]與攝影師合作記錄無國界醫師進入阿富汗的國際獲獎大作[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espv=2&biw=1366&bih=619&tbm=isch&sa=1&q=the+photographer+emmanuel+guibert&oq=The+Photographer+&gs_l=img.3.1.0i19l9.2993.2993.0.5482.1.1.0.0.0.0.54.54.1.1.0.msedr...0...1c.1.61.img..0.1.53.G9FlDMvJPw8《The Photographer》]</ref>。內容方面,也包含大量報導、時事議題、傳記、回憶錄、隨筆、遊記等「非小說」(non-fiction)類型的內容,大大超出了字面意義上的「小說(novel)」。 |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137308 《鼠族(MAUS)》]1992年以漫畫形式首度普立茲獎,2000年後[[《我在伊朗長大》]]在西方世界狂銷,讓Graphic Novel這個名詞進入出版主流市場。美國視覺文學家[[Alison Bechdel]]以《悲喜交家(Fun Home)》橫掃眾多同志與傳記文學獎,並因突破性的敘事成就,與人權律師、科學家等並列榮獲2014麥克阿瑟基金會傑出表揚。<ref>參見麥克阿瑟基金會[http://www.macfound.org/fellows/908/ 得獎人介紹]。</ref>如今全球許多國家的文學獎助,都開始補助視覺文學。<ref>紐西蘭重要作者提姆.吉柏森(Tim Gibson)創作線上漫畫《蛾城(Moth City)》[http://www.flyingwhities.com/327644/about 獲得紐西蘭藝術委員會「創意紐西蘭文學補助(Creative New Zealand Literature Funding)」]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206024549/http://www.flyingwhities.com/327644/about |date=2015-02-06 }}。除此之外,比利時(Flemish Literature Fund)、芬蘭(Finnish Literature Exchange)、荷蘭(Dutch Foundation for Literature)也都有進行相關補助。</ref>全球文學節紛紛邀請視覺文學的創作者與會,更是前所未見的新現象。<ref>可以google "literature festival graphic novel",會有非常驚異的發現。</ref>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207083424/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137308 《鼠族(MAUS)》]1992年以漫畫形式首度普立茲獎,2000年後[[《我在伊朗長大》]]在西方世界狂銷,讓Graphic Novel這個名詞進入出版主流市場。美國視覺文學家[[Alison Bechdel]]以《悲喜交家(Fun Home)》橫掃眾多同志與傳記文學獎,並因突破性的敘事成就,與人權律師、科學家等並列榮獲2014麥克阿瑟基金會傑出表揚。<ref>參見麥克阿瑟基金會[http://www.macfound.org/fellows/908/ 得獎人介紹]。</ref>如今全球許多國家的文學獎助,都開始補助視覺文學。<ref>紐西蘭重要作者提姆.吉柏森(Tim Gibson)創作線上漫畫《蛾城(Moth City)》[http://www.flyingwhities.com/327644/about 獲得紐西蘭藝術委員會「創意紐西蘭文學補助(Creative New Zealand Literature Funding)」]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206024549/http://www.flyingwhities.com/327644/about |date=2015-02-06 }}。除此之外,比利時(Flemish Literature Fund)、芬蘭(Finnish Literature Exchange)、荷蘭(Dutch Foundation for Literature)也都有進行相關補助。</ref>全球文學節紛紛邀請視覺文學的創作者與會,更是前所未見的新現象。<ref>可以google "literature festival graphic novel",會有非常驚異的發現。</ref> |
||
德國重要視覺文學出版社「[[Reprodukt]]」創辦人德克.雷姆(Dirk Rehm)說:「視覺文學這個詞對行銷有具體幫助。現在德國有些成人讀者甚至會說我看視覺文學,不看漫畫。」<ref>參見[http://www.paperfilmfestival.net/2014/06/50.html 我們錯過的50年]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11130020/http://www.paperfilmfestival.net/2014/06/50.html |date=2014-10-11 }}。</ref>這就像同樣讀小說,卻有明確的讀者區隔,來滿足不同的需求。視覺文學的讀者比較接近文字書讀者,而非娛樂性的漫畫讀者。如今,柏林國際文學節邀請視覺文學作者與會,視覺文學作品[[《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改編電影奪下坎城金棕櫚大獎;《歡樂之家(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叫好叫座的改編百老匯歌舞劇,甚至舉辦了學術研討會;而東京世田谷文學館於2015年舉辦漫畫家/視覺文學作者[[岡崎京子]]特展……<ref>參見東京世田谷文學館[http://www.setabun.or.jp/document/pressrelease_okazaki_2015.pdf 媒體新聞稿]。</ref>。從這些現象我們也可看到同為廣義的漫畫,其定位卻截然不同。 |
德國重要視覺文學出版社「[[Reprodukt]]」創辦人德克.雷姆(Dirk Rehm)說:「視覺文學這個詞對行銷有具體幫助。現在德國有些成人讀者甚至會說我看視覺文學,不看漫畫。」<ref>參見[http://www.paperfilmfestival.net/2014/06/50.html 我們錯過的50年]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11130020/http://www.paperfilmfestival.net/2014/06/50.html |date=2014-10-11 }}。</ref>這就像同樣讀小說,卻有明確的讀者區隔,來滿足不同的需求。視覺文學的讀者比較接近文字書讀者,而非娛樂性的漫畫讀者。如今,柏林國際文學節邀請視覺文學作者與會,視覺文學作品[[《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改編電影奪下坎城金棕櫚大獎;《歡樂之家(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叫好叫座的改編百老匯歌舞劇,甚至舉辦了學術研討會;而東京世田谷文學館於2015年舉辦漫畫家/視覺文學作者[[岡崎京子]]特展……<ref>參見東京世田谷文學館[http://www.setabun.or.jp/document/pressrelease_okazaki_2015.pdf 媒體新聞稿]。</ref>。從這些現象我們也可看到同為廣義的漫畫,其定位卻截然不同。 |
2018年6月18日 (一) 02:33的版本
漫画 | ||||||||||||||
| ||||||||||||||
動漫主題|閱·論·編 |
此条目論述以西方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視覺文學是一種利用漫畫表現語法進行創作,並且集結成書的作品,目標是給普遍成人讀者閱讀。在當今西方漫畫創作界,這個名詞通常隱含著內容更複雜、更有企圖心的意涵,想要和傳統針對兒童創作的漫畫做出區隔。[1][2]
這個字起源於美國的「graphic novel」,然而現今的視覺文學在表現方式上引進攝影、設計與現成物件等當代手法,並不一定只用圖畫(graphic)表現[3]。內容方面,也包含大量報導、時事議題、傳記、回憶錄、隨筆、遊記等「非小說」(non-fiction)類型的內容,大大超出了字面意義上的「小說(novel)」。
《鼠族(MAUS)》1992年以漫畫形式首度普立茲獎,2000年後《我在伊朗長大》在西方世界狂銷,讓Graphic Novel這個名詞進入出版主流市場。美國視覺文學家Alison Bechdel以《悲喜交家(Fun Home)》橫掃眾多同志與傳記文學獎,並因突破性的敘事成就,與人權律師、科學家等並列榮獲2014麥克阿瑟基金會傑出表揚。[4]如今全球許多國家的文學獎助,都開始補助視覺文學。[5]全球文學節紛紛邀請視覺文學的創作者與會,更是前所未見的新現象。[6]
德國重要視覺文學出版社「Reprodukt」創辦人德克.雷姆(Dirk Rehm)說:「視覺文學這個詞對行銷有具體幫助。現在德國有些成人讀者甚至會說我看視覺文學,不看漫畫。」[7]這就像同樣讀小說,卻有明確的讀者區隔,來滿足不同的需求。視覺文學的讀者比較接近文字書讀者,而非娛樂性的漫畫讀者。如今,柏林國際文學節邀請視覺文學作者與會,視覺文學作品《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改編電影奪下坎城金棕櫚大獎;《歡樂之家(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叫好叫座的改編百老匯歌舞劇,甚至舉辦了學術研討會;而東京世田谷文學館於2015年舉辦漫畫家/視覺文學作者岡崎京子特展……[8]。從這些現象我們也可看到同為廣義的漫畫,其定位卻截然不同。
2000年後,從《吉米.科瑞根》、《我在伊朗長大》到《歡樂之家》,視覺文學類陸續出現叫好叫座的代表作品,進而帶動主流閱讀市場,並在世界出版不景氣之下逆勢成長。德、英、荷、加等視覺文學類的市場小國,如雨後春筍陸續成立新銳視覺文學出版社,而英美正規大型文學出版社也都開始投入經營。[9]甚至日本漫畫作品翻譯到海外,只要目標為成人讀者,文學藝術性強烈,也都被歸類到視覺文學的分類當中,譬如妖怪大師水木茂[10],或者法國銷量比日本更高的國際大家谷口治郎[11]。
語源
將Graphic Novel翻譯成「視覺文學」有其背景:Graphic這個字強調的是這種文體起源於漫畫的圖像閱讀特色,但是當今不乏結合攝影、設計與繪畫等多種表現手法,因此我們採用較廣義的「視覺」一詞。《逝者之城手記》,結合漫畫與攝影做報導,呈現埃及的政治社會變遷,就是一個例子。幾年前國際暢銷的陳志勇的《抵岸》引進台灣時,通路將其歸類為繪本/圖畫書,但事實上在世界各國,書店、漫畫店與圖書館都將其陳列在視覺文學區[來源請求]。
從字源學回顧Novel這個字,我們會發現它描述的是17世紀以來的寫實主義散文敘事作品(相對於傳統西方文學史的Romance和史詩)。堂吉訶德被當成第一部小說,並不是說在堂吉訶德之前沒有這類說故事的散文敘事作品,而是那些作品並非用寫實主義當原則去描述世界。現今的視覺文學包含了大量報導、時事議題、傳記、回憶錄、隨筆、遊記等「非小說」(non-fiction)類型的內容,大大超出了字面意義上的「小說」,因此將其譯為「文學」較為恰當[來源請求]。
歷史
50年代的美國相當保守。政治上,麥卡錫利用反共的名義,剷除異己、推行白色恐怖,自由解放被當成威脅社會安定的毒瘤。這股緊繃的氣氛延伸到立法機關,官員聽信保守派心理學家的說法,覺得電視和漫畫毒害青少年影響社會風氣。1954年,「漫畫自律法」(Comic Code Authority)正式推行,此後所有漫畫出版品都必須接受美國漫畫雜誌協會審查,否則不得在市面上流通。這項自律法的內容非常耐人尋味,譬如:規定黑人不得擔任主角,警察在故事中不得被畫為反派,非正常性行為(如同性愛)不得出現在漫畫內容當中等等。從同志議題、性自主到政治參與,「兒童不宜」這個標籤,變成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鞏固國家暴力的工具,進而直接干預言論自由。
隨著60年代反戰、性別平權、消弭種族歧視等等運動興起,年輕世代開始利用自己熟悉的表現方式衝撞當權主流。漫畫就像搖滾樂,透過年輕人熟悉並喜愛的表現形式,開始和社會對話。既然不能正式出版,英美的漫畫家們把comics改成comiX,自己把自己標上限制級的「X」,進行地下獨立出版,正面挑戰保守價值觀。與此同時,日本也出現相似的運動,反美、反戰還有左翼思潮結合在一起,學運學生高喊標語,一手高舉國際新聞雜誌,一手高舉漫畫刊物。就像電影有新浪潮一樣,漫畫就在這時出現自己的新浪潮,開始席捲全世界。
戰後嬰兒潮在這股社會變遷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創作者和讀者一起長大,不再想要只是畫騙小孩的囡仔冊,希望透過自己的畫筆和世界對話。另一方面,創作題材也跟著社會關懷的方向一同解放,不再侷限於冒險、愛情與英雄,同時也可以描繪絕望、社會黑暗、複雜人性或者價值衝突。1964年,長井勝一在日本創辦漫畫雜誌《GARO》,吸引安西水丸(插畫家)、系井重里(廣告創意總監)、鶴見俊輔(當代重要哲學家)、鈴木清順(藝術電影大導)等文化人投入,廣受學運時代支持。美國發展到80年代,漫畫家Art Spiegleman不僅創辦前衛漫畫藝文雜誌《RAW》,更以《Maus》這部動物擬人化作品,描繪父母逃離納粹大屠殺的個人經驗,首度以漫畫奪下普立茲獎。
為了區隔自己畫的東西和過往以兒童為主要讀者群的「漫畫/Comics」不同,東西方漫畫界先後發明「劇畫」、「萬畫[12][13]}}」、「BD Novel」、「Illustories」、「Picto-Fiction」「Sequential Art」等各式各樣的名詞作區隔。如今一般傾向用「動畫」(animation)而非「卡通」(cartoon)來描述影像類的繪製作品,正是為了擺脫稚氣,包容更廣的藝術概念與表現形式。在發展50年後,「視覺文學」(Graphic Novel)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專門文類。日本主流出版社改用「青年漫畫」「女性漫畫」指稱成人閱讀的漫畫作品,直接因應三十歲到五十歲的目標讀者群創辦漫畫雜誌。當日本漫畫作品翻譯到西方世界,西方出版社也都會依據作品的文學藝術性作區隔,把手塚治虫、谷口治郎等重新包裝定位成視覺文學。
物質性
漫畫與視覺文學的定位區隔與差異,在一般書店表現更明顯。在美國這個文類還有另一個意義,因為一般所謂的「comic books」指稱的是輕薄的漫畫期刊,普遍規格約30頁,只能進入雜誌通路在書報攤販售,不被當成真正的書。北美過去的comic books會四五冊集結成稍有厚度的合訂本(Trade Paper Back: TPB)。然而兩到三本合訂本才會集結成書的厚度。
這種物質特性促使一般書店完全不會販賣「comic books」,只會販賣集結成書的「視覺文學」。在視覺文學出現之前,美國並沒有漫畫「書」的概念。[14]如今,輕薄廉價的Comics只會在書報攤和漫畫專門店販售,不可能出現在一般書店。一般藝文、社科等人文書店可能完全不進青少年漫畫,但是卻普遍擁有視覺文學專區。從舊金山垮世代文藝詩人獨立書店「City Lights Bookstore」,到倫敦大型獨立書店「Foyles」,我們都可以看到視覺文學以獨立專區陳設在純文學、類型小說與藝術設計之間,櫃位連年擴大,甚至占滿整面牆。
爭議
如同許多發展中的概念,這個專有名詞至今還是充滿爭議,並沒有非常嚴謹的定義,即使在西方世界,在不同的圈子我們也會看到不同的用法。學術圈、視覺文學出版社、帶有文藝傾向的漫畫創作者認為這個名詞有助於進行讀者區隔[15],然而並非每個作者都接受自己被貼上這樣的標籤。
在北美,由於物質性的限制,因此只有集結成冊,看起來像是書的作品才有辦法進入書籍通路。因此,有些書店和漫畫店會將所有頁數較厚裝訂成冊的漫畫作品,包含短篇合輯、通俗流行漫畫的單行本等等通通歸類為視覺文學。商業主流出版社為了爭取不同讀者群,也會把這當成是宣傳行銷術語使用,使得這個名詞涵蓋的範圍與定義有點曖昧。譬如說,紐約漫畫專賣老店「Forbidden Planet」裡面把成書的漫畫櫃位全部稱之為「視覺文學區」。
參看
- Artist's book
- Collage novel
- Comics studies
- Graphic nonfiction
- List of award-winning graphic novels
- Tankōbon
參考
- ^ 參見大英百科全書Graphic Novel定義。
- ^ 英國重要漫畫史家Paul Gravitt在全球文學網English Pen針對Graphic Novel起源與定義撰寫的專文。
- ^ 譬如Emmanuel Guibert與攝影師合作記錄無國界醫師進入阿富汗的國際獲獎大作Photographer》
- ^ 參見麥克阿瑟基金會得獎人介紹。
- ^ 紐西蘭重要作者提姆.吉柏森(Tim Gibson)創作線上漫畫《蛾城(Moth City)》獲得紐西蘭藝術委員會「創意紐西蘭文學補助(Creative New Zealand Literature Funding)」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2-06.。除此之外,比利時(Flemish Literature Fund)、芬蘭(Finnish Literature Exchange)、荷蘭(Dutch Foundation for Literature)也都有進行相關補助。
- ^ 可以google "literature festival graphic novel",會有非常驚異的發現。
- ^ 參見我們錯過的50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11.。
- ^ 參見東京世田谷文學館媒體新聞稿。
- ^ 早在1995年,聲譽卓著的企鵝出版社就已開始媒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和以《陰屍路》紅遍全球的查理‧艾德勒,合作創作視覺文學。
- ^ 參見北美出版社Drawn & Quarterly的水木茂作者介紹專頁。
- ^ 請google“jiro taniguchi”和"roman graphique"或"graphic novel"可看到法、德、英語都已普遍將他的作品歸為視覺文學
- ^ 石之森章太郎. 絆 不肖の息子から不肖の息子たちへ. NTT出版. 1998: 18–26. ISBN 978-4757150089 (日语).
- ^ 萬画宣言. 石ノ森WEBサイト〜変身!〜. 石森プロ. [2012-10-23]. (原始内容 (PNG)存档于2013-03-20).
- ^ 參見當諾貝爾文學獎 搭上《陰屍路》——專訪北美視覺文學專業出版社Drawn & Quarterly
- ^ 參見大英百科全書Graphic Novel定義。
參考來源
- 大英百科全書Grphic Novel詞條
- Who invented the graphic novel?
- 當恐龍開始看漫畫——自由、社會與視覺文學
- 我們錯過的50年——讀者轉型、漫畫新浪潮與視覺文學
- 《紐約時報》視覺文學新聞與新聞專頁
參考書目
- Graphic Novels: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by Paul Gravett
- 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 by Scott McCloud
- The Victorian Age: Comic Strips and Books 1646-1900 Origins of Early American Comic Strips Before The Yellow Kid, Overstreet Comic Book Price Guide #38 2008 pages 330-366 by Robert Lee Beerbohm, Doug Wheeler, Richard Samuel West and Richard D. Olson, PhD
- Weiner, Stephen & Couch, Chris. Faster than a speeding bullet: the rise of the graphic novel, NBM, 2004, ISBN 978-1-56163-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