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意識
批判教育學 |
---|
主要作品 |
|
理論家 |
教學方法 |
概念 |
相關主題 |
批判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在西方思想史上有數名學者提及,例如法國思想家傅科(M. Foucault)或德國哲學家康德(I. Kant)等,但究其二者論述範圍,僅存在於哲學或社會思想範疇。而巴西教育學家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則將批判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這個概念從抽象的哲學思維加以轉化,融入精神分析學派、馬克思主義、早期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等思潮,再揉合教育領域,並以巴西當時社會情境為土壤,實踐其教育圖像,進而開啟批判教育學的思想淵源,對教育學領域有深遠的影響。本詞條因此試圖梳理其對於批判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之論述、加以簡述,並與當前台灣社會成人教育發展脈絡相互連結。
何謂批判意識
[编辑]主體意識開展的層次
[编辑]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終身致力於成人識字教育之理論與實踐,人性化是其思想體系中的終極關注,批判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更是其理想教育努力邁向的目標。而他論述主體意識開展有三個層次,通過這三個層次方能達到解放的教育目的,試分述說明如下:
(一)神奇意識(Magical Consciousness):純粹理解並順應事實,並認為外界有股優越的支配力,人必須臣服其下(in)。神奇意識具有消極宿命論的特色,認為個體不可能反抗外界支配力,其蘊含病態的幼稚導致不理性以及盲目順應現實。
(二)素樸意識(Naïve Consciousness):認為自己優於事實,並控制著事實,因此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不去理解事實。將自己疊加於現實之上(on)。
(三)批判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認為事物和事實依存於經驗,和其所處的環境脈絡相關,並和現實整合為一(with)。
批判意識在弗雷勒(Freire,1993)的界定中,不僅代表一種認知方式,更是一種具有價值意涵的生活方式。
批判意識的內涵
[编辑]批判意識具有以下三個內涵:
(一)自覺:覺察到受壓迫的現象。
(二)批判:當覺察所處環境的不尋常時,著手開始思考如何脫離這個環境宰制的計畫。
(三)轉化:採取主動以改變學校及社會中不合理的制度,打破權威式社會關係以及非民主、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培養批判意識之目的
[编辑]弗雷勒(Freire, 1973)認為,唯有透過培養批判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才能建立人與世界的真實關係,將人性本質導向正確的發展方向。人的意識符應社會發展階段,可以由下而上逐步提升,終至覺醒。在適切的教育方式(例如提問式教學)配合下,主體的思維依序由神奇意識(Magical Consciousness)轉變為素樸意識(naïve consciousness),最終達到批判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成為一為意識覺醒及自由解放的人,從而造就無宰制的民主社會。
批判意識教育之啟示—以台灣社區大學為例
[编辑]在弗雷勒(Freire)的思想脈絡中,批判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於教育範疇中是以成人識字教育為基礎出發,實踐的教學方式是批判性教學或是提問式教學(problem-posing education)。他亦認為識字教育是意識解放的實踐起點、並非全部,他認為培養解放、自由的人是教育之鵠的,而民主參化的社會則是他所嚮往達成的社會樣態。因此,成人教育不應只停留於成人具備識字能力與否,而應該逐漸往社會參與的面向發展。
另一方面,台灣社區大學將黃武雄教授所提出的理念:「知識解放」、「公民參與」等概念作為核心價值,並致力於厚實在地知識、深化本土意識,不啻是傅雷葉思想體系中培養批判意識理念的實踐樣態。
參考資料
[编辑]Freire, P. (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ontinuum.
Freire, P. (1993).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Translated by Myra Bergman Ramos.New York: The Continu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