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生物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建立内容为“thumb|upright=1.2|生物带类型,每个矩形代表沉积岩体,每条线代表不同的分类单元,箭头表示第一次或最后一次出现的分类单元。 '''生物地层学单元'''(biostratigraphic units) 或“生物带”是生物地层学中根据其特征[[化石]分类单元定义的地质地层段,而非由周围岩石的岩性定义的岩石地层学|岩石地层…”的新页面
(没有差异)

2021年9月19日 (日) 11:14的版本

生物带类型,每个矩形代表沉积岩体,每条线代表不同的分类单元,箭头表示第一次或最后一次出现的分类单元。

生物地层学单元(biostratigraphic units) 或“生物带”是生物地层学中根据其特征[[化石]分类单元定义的地质地层段,而非由周围岩石的岩性定义的岩石地层单元

一个生物地层单位由它所含的带化石来定义,这些分类单元可能是单个分类单元或分类单元组合(如分类单元相对富集),或者与化石分布相关的变化特征。根据所选诊断标准或化石群,同一地层可能被划分为不同的带,因此,在同一层段中可能有数层,有时重叠的生物地层单元。与岩石地层单位一样,生物带也必须指定一个作为层型类型剖面,这些层型是根据特定生物带中所发现的典型分类单元(或分类单元)所命名ref name=":0">Nichols, Gary. 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Second. Wiley-Blackwell. 2009-06-10. ISBN 978-1-4051-3592-4. </ref>。

两个不同生物地层单元间的边界称为“生物面”,生物带可进一步细分为“次生物带”,而个生物带也可组合成一个“超生物带”,其中组合生物带中通常具有相关的特征。一系列连续的生物带被称为“生物分带”,由生物地层带表示的时间长度称为生物年代[1][2]

历史

阿尔伯特·奥佩尔

生物带的概念最早是由19世纪[[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家]“阿尔伯特·奥佩尔”(Albert Oppel)提出,他通过在其中发现的化石动物物种—他称之为“带化石”来描述岩层的特征。奥佩尔的生物分带主要依据在整个欧洲都有发现的[[侏罗纪]菊石,他将这一时期划分为33个带(现在为60个)。阿尔西德·奥比尼则在《古生物地层学绪论》中进一步充实了这一概念,并进行了地质阶与生物地层学之间的比较[3]

生物带类型

国际地层委员会定义了以下类型的生物带[2]

延限带

延限带是由一个分类单元(或类群)所出现的地理和地层范围定义的生物带,又分为两种类型:

分类单元延限带

一个分类单元延限带,是以首次(“第一次出现的数据”或“FAD”)和最后一次(“最后一次出现的数据”或“LAD”)所出现的单个分类单元直接定义的生物带,其边界由该特定分类单元出现的最低和最高岩层所界定,它的名称也取自所含的分类单元名。

共存延限带

一处共存延限带用到两个范围重叠的分类群,其最低边界由一个出现的分类群定义,而最高边界则以另一分类群的消失所界定,共存延限带以其中的两个分类群命名。

间隔带

一道间隔带被定义为介于任意选择的两个生物层之间的地层体。例如,“最高出现带”是上边界为某一分类单元外观,而下边界则是另一个分类单元外观的生物带。

谱系带

谱系带,也称为“连续延限带[4]”,属于由进化谱系中某一特定部分所定义的生物带。例如,一道谱系带可以以一个分类单元中,某一特定物种的祖先出现率最高和后代出现率最低时来划界,或者介于某一分类单元出现率最低和其后代出现率最低之间定界。谱系带不同于大多数其他的生物分带,因为它们定界所需的部分属于进化谱系中的连续环节段,这使它们类似于年代地层单位—然而,作为生物带的谱系带受到化石实际空间范围的限制[2][5]。谱系区是根据它们所代表的特定分类单元所命名。

组合带

组合带是由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分类单元所定义的生物带,它们可能相关也可能无关。 组合带边界由出现的典型、特定的化石组合所定义,这可能包括某些出现和消失的分类群[4]。组合带以其组合中最具特征或诊断性的化石命名。

富集带

富集带或“顶峰带”是指由特定分类单元最丰富的范围所划分的生物带,由于富集带需要所含的某特定分类单元在统计上占比要高,因此定义它们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时间追踪分类单元的丰度。但由于局部环境因素对丰度的影响,这一定义生物带的方法不太可靠[4]。富集带以其所在范围内最丰富的分类单元命名

用于生物分带的带化石

寒武纪来的常用带化石

有多种多样的物种可用于建立生物带,笔石菊石是一些最有用的带化石,因为它们保存完好,通常具有相对较短的生物带期[3]微化石,如甲鞭毛虫|有孔虫植物花粉也是很好的候选者,因为它们往往存在于非常小的样本中,并且进化相对较快[3][6][7]大麻化石 [8]可用于第四纪岩石的生物分带,就像古人类使用它们一样[3]

由于只有一小部分化石被保存下来,生物带并不代表该物种在时间上的真实范围。此外,范围可能会受到“西格诺尔-利普斯效应”的影响,这意味着一个物种最后“消失”的时间往往比实际更晚[9]

另请查看

参考文献

  1. ^ Biochronology and biochron boundaries: A real dilemma or a false problem?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Pleistocene large mammalian faunas from Italy. ResearchGate. [May 10, 2017]. 
  2. ^ 2.0 2.1 2.2 生物地层单位. 国际地层委员会. [2018年5月11日]. 
  3. ^ 3.0 3.1 3.2 3.3 Benton, M. J. (Michael J.). Introduction to paleobiology and the fossil record. Harper, D. A. T. Chichester, West Sussex, UK: Wiley-Blackwell. 2009. ISBN 9781405186469. OCLC 213775572. 
  4. ^ 4.0 4.1 4.2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Salvador, Amos.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3. ISBN 9780813759388. 
  6. ^ Betts, Holly C.; Puttick, Mark N.; Clark, James W.; Williams, Tom A.; Donoghue, Philip C. J.; Pisani, Davide. Integrated genomic and fossil evidence illuminates life's early evolution and eukaryote origin.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October 2018, 2 (10): 1556–1562. ISSN 2397-334X. PMC 6152910可免费查阅. PMID 30127539. doi:10.1038/s41559-018-0644-x. 
  7. ^ Hatley, Tom; Kappelman, John. Bears, pigs, and Plio-Pleistocene hominids: A case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belowground food resources. Human Ecology. December 1980, 8 (4): 371–387. ISSN 0300-7839. doi:10.1007/bf01561000. 
  8. ^ Cannabis In Archaeology & Palaeobotany. 
  9. ^ Signor, Philip W.; Lipps, Jere H., Sampling bias, gradual extinction patterns and catastrophes in the fossil record,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2: 291–296, ISBN 0813721903, doi:10.1130/spe190-p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