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北萊茵-威斯特法倫歷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涵蓋當前德國聯邦區劃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以下簡稱「北威州」)自史前時代至現代的發展。

狹義而言,該州歷史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的1946年8月23日:根據英國占領區第46號軍事命令,結合原普魯士萊茵省北部的北萊茵省,以及普魯士威斯特法倫省(西伐利亞省),成立目前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隨後根據於1947年1月21日發布的第77號軍事命令,將利珀州併入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形成今日的行政區規模。

因為前述原因,北威州在法律上繼承普魯士自由州與利珀州的地位。然而,文化與歷史層面,比於其他新設或恢復的德國聯邦州份,北威州作為整體,缺乏認同形成的淵源,或對應領土的前身州。反之,北威州存在許多不同的歷史脈絡的領土,部分更起源於普魯士統治之前。作為各種歷史領土混和體的狀況,直到今日仍持續影響其居民的文化與認同。

基於冷戰時期東西衝突的背景,作為佔領國的英國在政治層面尋求建立新的西德州份,用以整合魯爾區的重要工業資源,並將該州份從法國與蘇聯的影響抽離:這兩國傾向支持在魯爾區建立四強政權,或者針對魯爾區的資源進行國際管理。比起控制北威州與其資源的地緣政治利益,文化與歷史層面即使受到考慮,仍僅為次要考量。

原先萊茵、魯爾與伍珀爾三個區域已經有強大的早期工業貿易基礎。19世紀的工業化與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建立,替這三個區奠定新的經濟與技術發展的潛能。普魯士王國也藉此奠定德意志地區內的國力優勢,並在隨後建立以霍亨索倫普魯士為基礎的德意志帝國:這被視為德意志問題的「小德意志」解方。

北威州的文化記憶與歷史政治,與現在北威州各空間與歷史領土的歷史和神話緊密關聯。由於各區域的過往歷史發展存在差異,也就造成北威州內的歷史認識並不一致。然而,這種異質性的歷史與空間認識也存在其相似性。北威州內存在亞琛大教堂、明斯特市政廳等重要歷史遺產。萊茵魯爾河畔也誕生許多重要人物,例如作曲家路德威希·馮‧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