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优良条目/阿詩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诗玛》(汉文早期也写作阿斯玛)是彝族撒尼人的民間敘事長詩,是一部記錄了彝族撒尼社會發展的民間歷史著作,被撒尼人稱為「我們民族的歌」,屬於口傳五言詩,是撒尼人民族文化的代表。長詩由撒尼先民在漫長的勞動生活中,以口耳相傳講述和歌唱的方式保存下來,至今仍在撒尼人中廣泛流傳,可在婚嫁、葬儀、勞動、生活等場合講唱,也因包含一定的宗教內容被視為宗教經典(多为祭祖、祭神的内容),在一些固定的祭祀礼仪中讲唱。《阿诗玛》故事的形成年代最早为公元前8世纪,最晚为1726年政府改土归流结束,时间跨度近2,500年,并不是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上形成。对于最著名的高潮情节“抢婚”较准确的主要形成时代,学界也多有争论,上自原始社会时期,下至明代中后期均有说法,多数观点认为主要产生于母系社会末期或土司制度末期。《阿诗玛》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代表着撒尼人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2006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流传最广的汉语《阿诗玛》文本化作品,是由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等4人于1953年整理而成的。各整理本的长度不一,大约在1,500行至1,800行。整理本因脱离原始的《阿诗玛》长诗内涵,也受到了学界的批评。《阿诗玛》的传说、故事和诗歌曾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