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锺瑞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锺瑞生
出生不详
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垅七十份庄
(原籍广东省嘉应直隶州镇平县)
逝世不详

锺瑞生(?—?),淡水后垅堡七十份人(今苗栗铜锣乡七十分 )人,原籍广东镇平。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之役,协同苗栗一带的谢维纪、谢尚杞等人,招集苗栗一带客家人十八庄乡勇二千多人,并在苗栗一带客家十八庄设设障碍将以阻止敌方前进。其后攻破大甲,平定堑南。隔年,又赴鹿港,助守埔心庄,随军攻彰化猪哥庄龙井目等处。在事件平定后,奉旨赏给瑞生府经历[1]

生平[编辑]

锺瑞生是当时行政区“后垅堡”的七十分人,原籍广东省嘉应直隶州镇平县(今广东省梅州地级市蕉岭县),客家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漳州籍闽南人人林爽文倡乱,竹堑地区有客家人人陈资云刘朝珍林先坤等号召团练乡勇为义勇,由陈资云率领义军,响应当时淡水厅师爷寿同春召集新竹客家义民军。

同时,苗栗蛤仔市七十分锺瑞生、刘维纪谢尚杞等所召集的的“后垅堡”十八庄客家义民,协力平定苗栗、大安溪、大甲溪战事;继而再与员林附近的义军集结。事平,为嘉奖锺瑞生等义民平乱有功,因此奉旨赏锺瑞生“府经历”一职[2]

事迹[编辑]

林爽文事件[编辑]

郑氏灭亡,台湾易主,各地秘密地成立了企图复土的天地会谋起革命。一时,天地会在台湾隐然形成了一种势力。只是在起义之前,会徒间纷纷辄起,所以最终变成了暴力团体。到了乾隆末年,北路的林爽文、南路的庄大田做了天地会的盟主后,势力越发庞大。

乾隆五十一年(1786),当局下令解散,南北路始相呼应发难。林爽文设盟主府于彰化,年号称为顺天,击溃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的联合军。隔年,将军长青奉乾隆之命由福州开赴台湾,中途知悉天地会叛军锐不可挡,于是临阵退却,因此林爽文等人之势愈张,其数达数十万,继而破柴大纪防守的诸罗城[3]

义民的参与[编辑]

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陕甘总督福康安率领大军,由厦门开台,南北两路的土蕃、义民助官平乱。当月即包围彰化、生擒林爽文,而庄大田也相继就缚,主事者林爽文和严烟被递送北京,到了十二月,林爽文事件完全被平定[3],义民贡献颇多[4]

钟瑞生与林爽文事件之详细过程[编辑]

锺瑞生主要参与的林爽文事变之战争为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初,林爽文攻陷淡水时,淡水同知幕友寿同春召集义民收复堑城 。当时占领堑城的王作留下同伴李同黄阿宁、林日光、邱圭等人镇压后垅堡。而锺瑞生与刘维纪谢尚杞集合后垅堡十八个街庄之居民2500人与物资,利用苗栗盆地地形,在东边的南、北河,即现今公馆乡南、北河村,及西边的西山(目前为苗栗市文山、文圣里一带),设“堆”以防范山地原住民与林爽文攻击,后杀死境内林爽文势力;邱圭黄宁等人,延北大肚山系南下,并与另一批由吞霄堡苑里街的陈士珍率领之苗栗民众,攻下林爽文势力占领的大甲堡,平定堑南[5]

乾隆五十二年,锺瑞生率185人前往鹿港,协助闵安副将徐鼎士驻防埔心庄,为现今彰化县埔心乡水清乡一带。于同年率苗栗民众清除猪哥庄及龙目井庄,即今台中市西屯南屯区龙井区的林爽文势力[2]
路线1:乾隆五十一年锺瑞生与苗栗义民军收复大甲路线。
路线2:乾隆五十二年锺瑞生与苗栗义民军协防鹿港官军路线。
路线3:乾隆五十二年锺瑞生与苗栗义民军协防当时中台湾客家人大本营彰化县埔心庄一带。
路线4:乾隆五十二年锺瑞生与苗栗义民军协今台中市龙井、西屯、南屯一带之移动路线与防线[6]

义民对后世的影响[编辑]

苗栗义民庙[编辑]

在林爽文事件中,当地居民不愿故乡被战事所毁坏,因此组建当地武装力量来保卫家乡。其中,为了感谢在战争中所逝世的战士们,决定将其安葬。相传预定要将遗体运送至新竹新埔埋葬,但是运送尸体的牛车却在苗栗市停下不愿走动,于是用掷筊来询问死者意愿。最后在今苗栗市设立义冢安葬牺牲者,并建立苗栗义民庙祭拜[7]

参考资料[编辑]

  1. ^ 陈培桂编纂;台湾史料集成,《淡水厅志》(台北市:文建会,2006),页369。
  2. ^ 2.0 2.1 张正田。〈被遗忘的大清与苗栗“英雄”:程峻、寿同春、锺瑞生与苗栗义民军〉。思与言,51(3),页1-34。
  3. ^ 3.0 3.1 王诗琅,《三年小叛五年大乱——台湾社会变迁》(台北市:海峡学术,2003),页11。
  4. ^ 丁光玲,《清代台湾义民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页88。
  5. ^ 赖玉玲,《褒忠亭义民爷信仰与地方社会发展:以杨梅联庄为例》(新竹县新竹市:竹县文化局,2005),页7。
  6. ^ 张正田。〈被遗忘的大清与苗栗“英雄”:程峻、寿同春、锺瑞生与苗栗义民军〉,页27。
  7. ^ 张正田,《被遗忘的大清“忠魂”:清代苗栗堡客家义民信仰研究(上)、(下)》,台北:花木兰出版社,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