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歌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混血歌曲,又称混血歌谣,台湾音乐术语,指将某种语言的歌曲,配合填入另一种语言的歌词,使成为“外国曲,本国词”的新歌曲。其中又常特指日语歌曲填上台语歌词,以1950、1960年代创作最盛,这些“混血歌曲”虽然并非本土创作,歌词内容却也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景象,抒发社会情绪,而成为国民普遍爱唱的歌谣。[1][2][3]。代表歌曲如《快乐的出帆》、《黄昏的故乡》、《孤女的愿望》、《悲情的城市》、《再会呀港都》等等[2]

其中亦有日本曲填上国语歌词,如《苏州夜曲》(服部良一作曲)、《祈祷》(京都民谣,翁炳荣作中文词)。

作词方式[编辑]

“混血歌曲”的填词方式分成三种类型:“译词”、“编词”、“作词”[1][2]

译词
即直接翻译日语歌词作为台语歌词。代表性的歌曲包括黄其良填词的《长崎蝴蝶姑娘》、蔡启东填词的《港町十三番地》、文夏填词的《黄昏的故乡》、庄启胜填词的《再会呀港都》及《落叶时雨》等。
编词
即将日语歌词中台湾听众较生疏的字语改成本土较熟悉的字语。代表性的歌曲包括蜚声填词的《阮的故乡南都》、文夏填词的《理发小姐》及《妈妈请您也保重》等。
作词
即完全舍弃原日语歌词,而改以台湾为背景重新创作新词。代表性的歌曲包括蜚声填词的《怀念的播音员》、庄启胜填词的《素兰小姐要出嫁》、谢丽燕填词的《内山姑娘》、不知作词者的《礼拜天的远足》等。

压抑本土作曲的问题[编辑]

翻唱歌曲为流行音乐市场带来丰富的音乐作品,但由于成本低廉、销路稳定,而受到唱片公司的欢迎,相对压抑了台湾本土作曲者的创作空间。当时许多台语歌谣创作者,受到市场紧缩及经济压力等现实问题影响,只好被迫转行或改以走唱维生。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的本土优秀音乐人才坚持台语歌谣创作,包括洪一峰叶俊麟吴晋淮许石杨三郎等人,创造出许多经典作品。[1][3]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言旧员怪e红杰克. 話說臺灣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及演進(三). 2012-10-06 [2015-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2. ^ 2.0 2.1 2.2 鹤田纯. 1950、60 年代台語「混血歌曲」中 ê 本土──台日「同中有異」ê 歌詞中所出現 ê 台灣特色 (PDF). 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2015-0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2-20) (中文). 
  3. ^ 3.0 3.1 施又文. 威權體制下的女性愛情--以故總統蔣中正執政期的臺語流行歌曲為例. [2015-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