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雎
活躍時期戰國
知名於信陵君的門客、安陵國策士

唐雎(?—?),東周戰國時代魏國人。曾經是信陵君的門客。

生平[編輯]

信陵君救了趙國邯鄲之圍後,居功自傲,唐雎勸諫他:「別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惡別人,是不可以讓別人知道的;別人對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記的;我對別人有恩,是可以忘記的。」要求信陵君忘記自己救趙的貢獻。[1]

韓國和魏國都被秦國攻滅後,魏國境內有一個叫安陵的小附屬國僥倖存活。秦王嬴政想用詐騙的手段吞併安陵國,要用五百里的土地與安陵君交換,唐雎幫助安陵君出使秦國,表示不接受秦王的請求。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百萬具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徵兆。現在,加上我就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於盡。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2]

另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66年,齊、楚聯合攻擊魏國,時年九十餘歲的唐雎去見秦昭王,向秦王說明了魏國對於秦國的戰略意義,於是秦王發兵解救了魏國。[3]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秦王提及秦國已經「滅韓亡魏」,可見該事件發生時間不早於公元前225年。如果史記中記載的唐雎和《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為同一人,那麼唐雎去見秦王嬴政時至少有130歲了;有人因此認為魏國有兩個人名叫唐雎。然而,在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時,荊軻無法直接佩劍面見秦王。秦王沒有理由在荊軻行刺事件的兩年後降低安保措施。有人因此認為《唐雎不辱使命》是後人虛構的。

典故[編輯]

《戰國策·唐雎說信陵君》: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參考資料[編輯]

  1. ^ 《古文觀止·唐雎說信陵君》
  2. ^ 《古文觀止·唐雎不辱使命》
  3. ^ 《史記·魏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