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斯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斯道

烏斯道繼善浙江慈谿人。明朝初年文人,與同郡傅恕鄭真並稱。

生平[編輯]

與兄本良俱有學行。得朱元璋召見並賜宴,宴上即興賦詩稱旨,委任為廣信教授。洪武年間,經舉薦,授廣東石龍縣知縣,調江西永新縣知縣。

後來因為受牽連而被定罪,謫定遠服役;放歸不久逝世。[1]

家族[編輯]

子熙光,字緝之,為國子監丞,亦以詩文擅名。[2]

其他[編輯]

烏斯道工於古文,精通書法

參考[編輯]

  1. ^ 明史》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烏)斯道,字繼善,慈谿人,與兄本良俱有學行。洪武中,斯道被薦授石龍知縣,調永新,坐事謫役定遠,放還,卒。斯道工古文,兼精書法。子緝,亦善詩文。洪武四年舉鄉試第一,授臨淮教諭。入見,賜之宴,賦詩稱旨,除廣信教授,自號榮陽外史。
  2. ^ 《明史》小評:脫文 卷二八五《趙壎傳》附《烏斯道傳》:「傅恕字如心,鄞人,與同郡烏斯道、鄭真皆有文名……斯道字繼善,慈谿人……子緝亦善詩文,洪武四年舉鄉試第一,授臨淮教諭,入見賜之宴,賦詩稱旨,除廣信教授,自號滎陽外史。」這一段小傳,我們如不參校旁書,便一輩子也不會明白它的錯誤,以為滎陽外史即是烏緝的別號,「子緝」下一段都是烏緝的傳文了。但試一檢王鴻緒《明史稿》[8]的傳文,烏緝又作烏熙,「子緝亦善詩文」下「洪武四年舉鄉試第一」上有「真字千之」四字。這樣一來,「洪武四年」以下一段便都成為鄭真的小傳,和烏氏父子毫不相干了。按張時徹《寧波府志·文學傳·烏斯道傳》:「子熙光,字緝之,為國子監丞,亦以詩文擅名。」《慈谿縣誌·文苑傳》所載完全相同。由此可知斯道子名熙光,字緝之,《明史》作名緝固然錯了,《明史稿》作名熙也不能算不錯。《明史稿》「真字千之」四字是承上文「與同郡烏斯道、鄭真皆有文名」說的。《明史》疏忽,落此四字,便張冠李戴[9],鬧了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