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足跡網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成立於2003年,是一個獨立的智庫組織,最初位於美國比利時瑞士。它於該三個國家中,各設立一慈善非營利組織。其目的是開發和推廣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工具,包括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它們衡量我們使用的資源量和我們擁有的資源量。這些工具旨在將生態限制帶入決策中心。

工作[編輯]

全球足跡網絡旨在是在一個地球的範圍內創造所有人都能過上美好生活的未來。該組織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其匯集了70多個合作夥伴組織, [1]包括WWF InternationalICLEI 、Bank Sarasin、Pictet Group英語Pictet Group新經濟基金會英語New Economics FoundationPronatura México英語Pronatura México阿布扎比環境署英語Environment Agency Abu Dhabi

國家足跡和生物承載力報告(National Footprint and Biocapacity Accounts)[編輯]

每年,全球足跡網絡都會編制新版[2]的「國家足跡和生物承載力報告」,計算1961年至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生物承載力。基於每個國家每年多達15,000個數據點,這些數據已影響十多個國家的政策,包括厄瓜多爾法國德國日本韓國菲律賓俄羅斯瑞士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自 2019年以來,全球足跡網絡、約克大學[3]和足跡數據基金會(Footprint Data Foundation)合作編制了「國家足跡和生物承載力報告」。 [4]

2021年版國家足跡報告則涵蓋 1961-2017年(可得的聯合國最新數據),並包含來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國際能源署以及20多個其他來源的資訊來源。 [5] [6]

生態足跡探索者(Ecological Footprint Explorer)[編輯]

2017年4月,全球足跡網絡推出「生態足跡探索者」計劃, [7]其為一個有關「國家足跡報告」的開放數據平台。 [8] [9]該網站提供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結果,並鼓勵研究人員、分析師和決策者看得見和下載數據。

地球超載日[編輯]

地球超載日是人類用盡本年度自然資源庫存的日子。在該一年剩下的時間,社會會通過消耗當地資源庫存和在大氣中積累的二氧化碳,而於生態超出負荷中運行。第一個地球超調日是1987年12月19日。 [10] 2014 年,地球超載日是8月19日。 [11]2015年的地球超載日是8月13日[12]和2016年的則是8月8日。 [13] 2017年,地球超載日為8月2日,2020年則為8月22日。

創立[編輯]

2003年, Mathis Wackernagel英語Mathis Wackernagel博士和Susan Burns創立了全球足跡網絡。其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的國際智庫組織,在日內瓦布魯塞爾皆設有辦事處。

外部連結[編輯]

全球足跡網絡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文獻[編輯]

  1. ^ Partner Network -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www.footprintnetwork.org.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2. ^ NFA 2017 Edition - dataset by footprint. [2022-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6). 
  3. ^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itiative. footprint.info.yorku.ca.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5). 
  4. ^ FoDaFo wants a future where all can thrive within the means of our one Earth.. www.fodafo.org.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5. ^ Data and Methodology -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2022-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8). 
  6. ^ Borucke M, Moore D, Cranston G, Gracey K, Iha K, Larson J, Lazarus E, Morales JC, Wackernagel M, Galli A. 2013. Accounting for demand and supply of the Biosphere’s regenerative capacity: the 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 underlying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7-07-09. Ecological Indicators, 24, 518-533.
  7. ^ Open Data Platform. data.footprintnetwork.org.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9). 
  8. ^ Ecological Footprint Explorer Open Data Platform Launches April 5, 2017. [2022-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9). 
  9. ^ 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 – Ecological Balance Sheets for 180+ Countries,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3) (英語) 
  10. ^ "In the Eco-Red." New Scientist 192.2573 (Oct. 2006): 7. Gale Virtual Reference Library. Web. 20 Oct. 2009.
  11. ^ Earth's resources in "ecological deficit" for rest of 2014. www.cbsnews.com.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美國英語). 
  12. ^ Today is Earth Overshoot Day and that’s worry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Hindu, dated August 13, 2015.
  13. ^ We’ve Already Used Up Earth’s Resources For 2016 — And It’s Only August. [2022-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