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貨幣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動態貨幣轉換持卡人首選幣種(英語: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DCC / 英語:Cardholder preferred currencyCPC)是一種金融服務,允許商戶POS機或者自動櫃員機等在處理通過VISA萬事達進行的外幣交易時,直接將外幣轉換為支付卡的本幣。

DCC服務允許商戶、收單銀行或者自動櫃員機運營商在匯率的基礎上收取額外費用,此項費用有時可以高達18%。如果DCC服務手續費低於發卡銀行的貨幣轉換費,那麼DCC服務可以幫助持卡人在刷卡的當時就能看到轉貨幣轉換後的本幣價格。但是在大多是情況下DCC服務的手續費都比發卡銀行的貨幣轉換費要高(某些機構甚至免收貨幣轉換費),因此抵消了DCC服務的優勢。

一般來說,DCC服務通常由第三方機構聯合商戶推出,和發卡銀行並無太大關係。也就是說,發卡銀行並不會讓POS機上出現DCC服務的選項,但是兩大卡組織所允許的DCC服務提供商依會據自身的業務流程提供該服務。

若不使用DCC服務,貨幣兌換是由卡組織或發卡銀行在交易入賬時進行的,入賬日通常在交易發生後的一至兩天,但是越來越多的發卡銀行已經可以做到實時入賬了。儘管卡組織和發卡銀行會公佈外匯牌價,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並不會在交易時就公佈交易入賬後的匯率。VISA和萬事達兩大卡組織都表示他們提供的匯率僅供參考,因為他們提供的時交易時的匯率,而非入賬日的匯率。

若使用DCC服務,貨幣兌換是由商戶或收單銀行完成的,和發卡銀行不同,DCC服務提供商必須根據發卡銀行的要求披露轉換時所用的匯率。DCC服務所用的匯率必須是基於銀行同業大宗匯率,外加附加費用,VISA要求附加費用也必須向持卡人披露。即使交易幣種已經通過DCC服務被轉換為了支付卡的本幣,但是發卡銀行仍然可能因為交易發生在境外而向持卡人收取手續費。

這項服務的支持者認為, 通過DCC服務持卡人可以本幣幣別瞭解價格,這使得商務旅行者更容易紀錄他們的支出。他們還指出,持卡人對於包括轉換費用在內,是經過充分透明了解的,並可以作出明智的選擇是否使用DCC服務。

該服務的反對者認為,持卡人並不了解DCC服務,並認為所提供的匯率及費用加成,最終總計可能不利於客戶。商戶或收單銀行以財務利益考量,可能誘使他們即使在DCC服務不利於持卡人的情形下,仍然誘導或隱瞞持卡來使用DCC服務。

由於感到自身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脅,VISA曾在2010年試圖禁止DCC服務,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判決VISA此舉是在通過反競爭行為來保護自身利益,罰款180萬澳元

歷史[編輯]

動態貨幣轉換是在1996年創建的,並由一些公司進行商業化,其中包括Monex金融服務FEXCO [1]

在信用卡組織(VISA和萬事達)實施與DCC服務有關的規則之前,持卡人的交易被轉換時,無需披露交易被轉換後的本幣金額, 這一過程被稱為「後端辦公室DCC」(Back office DCC)。VISA和萬事達現在都禁止這種做法,並要求得使用DCC服務前須得到客戶知情並同意。但許多持卡人表示這項規則並沒有得到普遍遵循。[2][3]

VISA退單拒付英語Chargeback原因代碼76明確涵蓋了「持卡人未被明確告知交易會使用DCC服務」或「持卡人被拒絕使用商家當地的貨幣進行交易」。持卡人對此類交易有很大概率提出爭議並成功得到受理,尤其是當交易未使用3D驗證功能(例如的Verified by VISA或萬事達Securecode)時。萬事達的合規團隊會調查此類交易爭議然後通知收單機構他們的調查進展,如果可能的話,還會要求收單銀行針對這類爭議做出改進。

萬事達對用戶提出的有關DCC合規性的交易爭議比較重視,如果持卡人無法自行選擇是否使用DCC服務,那麼持卡人的發卡銀行有可能向持卡人退款並向收單銀行發送相關代碼拒付該款項。

工作原理[編輯]

DCC服務只用當在商戶在DCC服務提供商處進行註冊後方可使用。

當持卡人準備使用支付卡進行交易時,DCC服務提供商的POS機會讀取卡片的發卡行識別碼(卡號首6位)來判斷是否屬於外國支付卡,之後交易將會轉到DCC服務提供商處。

如果使用了DCC服務,POS機將顯示轉換為信用卡幣種之後的金額,此外VISA和萬事達還要求DCC服務提供商向持卡人公開匯率和手續費率,但並非所有的商戶都履行這項義務,此外發卡銀行也沒有此項義務。上述流程之後,持卡人可以選擇本次交易是使用交易地貨幣還是發卡行所在國貨幣來入賬。

如果持卡人選擇使用發卡行所在國貨幣進行支付,那麼DCC服務提供商將以發卡行所在國貨幣從持卡人的賬戶中進行扣款,但是商戶的賬戶里增加的卻是交易地貨幣。正常情況下,商戶每個月也要支付手續費給DCC服務提供商。

如果持卡人選擇以他的本國貨幣付款,交易會以加成計入服務商利潤的匯率,轉換到持卡人本國貨幣。匯率和利潤加成必須揭露給持卡人,方可被認可為合規的交易。通過DCC服務,匯率風險由DCC服務提供商承擔,而DCC服務提供商則會通過對沖等手段來減小或轉嫁此類風險。

實操案例[編輯]

通過以下兩張POS機簽購單,我們可以看出用和不用DCC服務的區別,這兩筆價格為6.90英鎊的交易發生於幾乎同一時間,區別是一筆使用了DCC服務,另一筆沒有,支付卡使用的是VISA歐元卡。

不同選擇導致的結果可以在POS機簽購單中有所體現。使用了DCC服務(上圖左邊的簽購單),價格變成了8.20歐元,英鎊兌歐元的匯率為1.1882。根據DCC服務商的告知,持卡人使用的匯率為上浮2.95%後的湯森路透銀行同業大宗匯率。不使用DCC服務(上圖右邊的簽購單),匯率尚不確定,會隨着英鎊兌歐元匯率的波動而變化,但是從下圖中的銀行對賬單可以看出,應該是8.04歐元。

在這個例子中,差價超過了2%,對然對於每個持卡人而言這個數字並不大,但假以時日,它可以為DCC服務提供商和商戶帶來巨大的收入。在這次交易中,若DCC服務,而是使用卡組織或發卡銀行提供的匯率和手續費,英鎊兌歐元的匯率為1.6522。

技術限制[編輯]

商戶的POS機只能讀取支付卡的簽發國家,但無法獲知卡片實際所使用的貨幣,因此DCC服務提供商假設卡片的記賬貨幣是和簽發國貨幣是一致的,這會導致DCC服務在使用時出現錯誤。比如說一台歐元區的啟用了DCC功能的POS機會對英國發行的具有歐元賬戶的支付卡啟用DCC服務,在持卡人選擇使用DCC服務後,DCC服務提供商會首先把歐元轉換為英鎊,然後再由發卡銀行將英鎊轉換為歐元,這兩步都有手續費。

接下來詳細演示一下誤用DCC服務的典型案例——在使用中國發行的美元單幣種信用卡在境外交易中使用DCC服務。由於外匯管制,中國的銀行發行了大量此類信用卡以供境外使用。在最壞的情形下,持卡人要通過三次貨幣兌換來完成交易:

  1. 由DCC服務提供商將商戶的本地貨幣轉換為人民幣(有手續費),但銀行無法處理入賬;
  2. 由VISA或萬事達將人民幣轉換為美元(有手續費,但有的時候銀行不收取該費用)並由銀行入賬;
  3. 持卡人在還款日前向銀行購匯美元用於歸還信用卡賬單(部分銀行可以自助購匯完成該步驟)。

根據報道,有些POS機允許商戶在持卡人輸完密碼將機器還給商家後仍能更改交易金額,這種情況下的DCC服務是未經持卡人同意的,即使隨後打印出的簽購單顯示已經獲得了持卡人同意。

影響[編輯]

DCC 使得商家可以從外幣結算的 Visa 或萬事達卡,支付交易時的匯率轉換中獲利,因此受到商家歡迎。[4]

使用 DCC 時,信用卡收單機構和支付中介商也可以從交易過程的匯率轉換中獲利。 DCC 收入對於他們來說一直很重要,因為它可以轉嫁日漸增加中的跨國換匯費用。

優點[編輯]

DCC 的主要優點是,對於國外交易來說, 消費者在交易請款結算之前,無法得知信用卡公司套用的匯率和最終成本。因此在交易紀錄出現在每月帳單之前,無法得知實際的匯率。

根據支持者的說法,對消費者的其他好處包括了:

  • 以自身當地貨幣價值得知而了解價格的能力
  • 對商務旅客來說,容易提示和紀錄支出的能力
  • 歐盟法規 2560/2001 對於歐元現金提款的規範,可能使得歐元消費者在歐洲經濟區的非歐元區內提現較划算。對於瑞典信用卡的克朗或歐元交易來說,瑞典法規 SFS 2002:598 的影響也類似。一般來說,歐元區銀行對於外幣現金提款收取固定的手續費,本國貨幣的歐元現金提款則是免費的。因為這項歐盟法規,在歐洲經濟區的歐元現金提款免費。舉例來說,以歐元區的卡片在英國提現英鎊。有 DCC 時有兩種選擇: 以英鎊處理交易,銀行換匯的匯率較佳,但銀行也收取固定的外幣提現手續費;由 DCC 轉換貨幣以歐元處理交易,匯率較差且收取DCC加成,但對於銀行來說是歐元交易,因此不需支付提現手續費。對於小額提款來說,後者較為便宜。

對於一般接受信用卡的商家來說,DCC 提供了機會從中額外獲取無匯率風險的利潤。匯率風險由 DCC 營運商負擔。

缺點[編輯]

DCC 主要的缺點是較差的匯率和額外附加的費用,使得最終在帳單上的總金額增加,而許多消費者對於這筆DCC額外增加的成本支出並不知情或不了解。

DCC 增加的外匯利潤空間取決於 DCC 營運商、收單機構、支付中介商和商家。這筆利潤是在消費者的發卡銀行或公司對於國外交易收取的手續費之外,再額外收取的。 在絕大多數案例中,消費者最終必須付出的總金額,比單純以外國貨幣交易要來得多。[5][6] 但也不完全都是如此,因為發卡行在轉換外國貨幣到本地貨幣時,也會套用一個匯差區間。

總結[編輯]

  • 消費者應仔細比較發卡機構對於國外交易套用的匯率區間,和 DCC 終端設備所顯示宣告的基本匯率和區間。並從中選擇較有利的方式。
  • 消費者可能發現他們被強迫適用 DCC,因為商家宣稱匯率轉換是端末設備自動進行的。事實上,消費者有權利選擇要不要使用 DCC。
  • 如果消費者在簽名時沒有作出明確的選擇,之後進行消費爭議的過程可能會非常冗長,或是無法有正面結果。
  • 消費者應該被明確提示,使用 DCC 與否的選擇權,完全是掌握在他們手上。否則則應該向收單機構客服舉報商家。

DCC服務提供商[編輯]

以下列出主要的DCC服務提供者:

參照[編輯]

  1. ^ 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DCC). FEXCO. [9 June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5). 
  2. ^ Collinson, Patrick. Going to Spain? Just say no. The Guardian (London). 12 July 2008 [1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3. ^ Dynamic currency exchange. FlyerTalk. [31 Dec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4. ^ Yang, Maximilian, '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 ein grenzüberschreitendes verbraucherpolitisches Proble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 a cross-border consumer policy problem), [2015] BKR 407, 408 (in German), with further references.
  5. ^ Steele, Jason. The Foreign Conversion Scam. [31 Dec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6. ^ 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Still A Scam. 9 March 2008. courant.com. [31 Dec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7. ^ dong, fang. 中付技术EMV 3DS产品通过五大国际卡组权威认证 中付技术EMV 3DS产品通过五大国际卡组权威认证. chinadaily. 2022-07-21 –透過chinadaily (查莫羅語).  |author=|last=只需其一 (幫助)
  8. ^ Alliex - DCC, MCP.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9. ^ Concardis Optipay.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7). 
  10. ^ Pure Commerce: 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Multi Currency Pricing, Multi Currency Processing.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11. ^ 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DCC).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12. ^ Introduction - Merchant Services - FEXCO. 
  13. ^ Shopping guide, Guide to shopping abroad - Global Blue official site.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14. ^ 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DCC Monex. [2016-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美國英語). 
  15. ^ Planet Payment - Delivers innovative payment processing solutions.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4). 
  16. ^ Home.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2). 
  17. ^ Payment Services – SIX.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18. ^ Currency Exchange & Travel Money at Great Rates - Travelex.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19. ^ Global leader in e-payment transactional services.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外部連接[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