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拓跋建
廣陽王
前任:
繼任:拓跋石侯
國家北魏
時代南北朝
族裔鮮卑拓跋部
世系太武帝五王系
出生不詳
逝世興安元年(452年)
代郡平城
諡號簡王

拓跋建(?—452年12月5日),鮮卑名樹洛真[1][2][3]魏太武帝拓跋燾第五子,生母伏椒房,北魏宗室、官員。

生平[編輯]

太平真君三年十月己卯(442年11月24日),拓跋建被封為楚王[4][5][6],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月,魏太武帝討伐劉宋,魏太武帝命令各位將軍分兵同時前進,派遣征西大將軍、永昌王拓跋仁從洛陽向壽陽進軍,尚書長孫真向馬頭進軍,楚王拓跋建向鍾離進軍,高涼王拓跋那從青州向下邳進軍,魏太武帝自己從東平向鄒山進軍[7][8]。十一月,魏軍攻克鄒山,魏太武帝派楚王拓跋建和南康公杜道俊泗水西岸進軍,到了蕭城,杜道俊向泗水東岸進軍,到達留城。宋孝武帝劉駿派參軍馬文恭到蕭城,江夏王劉義恭派軍主嵇玄敬到留城,都進行偵察。蕭城的魏軍隱藏旌旗,馬文恭偵查部隊不清楚這一點,最終與魏軍遭遇,馬文恭於是離開汴水前往南山,剛向東到達南山,魏軍就將宋軍包圍。馬文恭戰敗,僅僅自己一個人逃走倖免。嵇玄敬也和留城的魏軍相遇,幢主華欽跟在嵇玄敬部隊的後方,杜道俊看見嵇玄敬後面有軍隊就撤走,退向苞橋。魏軍到了到了苞橋後,想要渡過泗水;沛縣的百姓焚燒了苞橋,夜間在樹林中擂鼓,魏軍以為宋軍大規模的前來而爭渡苞水,河水太深且是天氣極冷,魏軍凍死和溺死的人將近有一半[9][10][11][12]

正平元年(451年)十二月,拓跋建改封廣陽王[13][14][15],興安元年十一月癸未(452年12月5日),拓跋建去世[16][17] ,諡號簡王[18][19]

同日其兄拓跋譚亦死亡,故後世多認為兄弟二人係為侄文成帝所剷除,而史書諱言之。[20]

家庭[編輯]

兒子[編輯]

  • 拓跋石侯,廣陽哀王
  • 元嘉,司徒,石侯之子元遺興過事後無子嗣,由元嘉承襲廣陽王。

參考資料[編輯]

  1.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初,燾有六子,長子晃,字天真,為太子。次曰晉王,燾所住屠蘇為疾雷擊,屠蘇倒,見厭殆死,左右皆號泣,晉王不悲,燾怒賜死。次曰秦王烏弈肝,與晃對掌國事,晃疾之,訴其貪暴,燾鞭之二百,遣鎮桴罕。次曰燕王。次曰吳王,名可博真。次曰楚王,名樹洛真。
  2. ^ 《宋書校勘記·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五八》:遣楚王樹洛真南康侯杜道雋進軍清西 楚王樹洛真魏書作楚王建。
  3. ^ 《宋書校勘記·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六四》:次曰吳王名可博真次曰楚王名樹洛真 北史魏太武五王傳,南安王余,初封吳王,可博真即余之鮮卑名。廣陽王建,初封楚王,樹洛真即建之鮮卑名。據北史,建實為兄,余實為弟,宋書兄弟倒置,蓋鄰國傳聞之誤。
  4.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冬十月己卯,封皇子伏羅為晉王,翰為秦王,譚為燕王,建為楚王,余為吳王。
  5.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冬十月己卯,封皇子伏羅為晉王,翰為秦王,譚為燕王,建為楚王,余為吳王。
  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冬,十月,己卯,魏立皇子伏羅為晉王,翰為秦王,譚為燕王,建為楚王,余為吳王。
  7.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冬十月癸亥,車駕止枋頭。詔殿中尚書長孫真率騎五千自石濟渡,備玄謨遁走。乙丑,車駕濟河。玄謨大懼,棄軍而走。眾各潰散,追躡斬首萬餘級。器械山積。帝遂至東平。蕭斌之棄濟州,退保歷城。乃命諸將分道並進:使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自洛陽出壽春,尚書長孫真趨馬頭,楚王建趨鍾離,高涼王那自青州趨下邳。
  8.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魏主命諸將分道並進:永昌王仁自洛陽趨壽陽,尚書長孫真趣馬頭,楚王建趣鍾離,高涼王那自青州趣下邳,魏主自東平趣鄒山。
  9. ^ 《魏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十一月,車駕從東安山出下邳,義隆鄒山戍主、魯陽陽平二郡太守崔邪利降。楚王建、南康侯杜道俊進軍清西,至留建成。義隆鎮軍劉駿參軍馬文恭至蕭城,軍主嵇玄敬至留城,並為覘候,見官軍俱時退走。
  10.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其十一月至鄒山,鄒山戍主、宣威將軍、魯陽平二郡太守崔耶利敗沒。燾登鄒山,見秦始皇刻石,使人排倒之。遣楚王樹洛真、南康侯杜道雋進軍清西,至蕭城;步尼公進軍清東,至留城。世祖遣參軍馬文恭至蕭城,江夏王義恭遣軍主嵇玄敬至留城,並為覘候。蕭城虜偃旗旌,文恭斥候不明,卒與相遇,乃舍汴趣南山;東至山而虜圍合,文恭戰敗,僅以身免。玄敬亦與留城虜相值,幢主華欽繼其後,虜望玄敬後有軍,引去,趨苞橋。至,欲渡清西,沛縣民燒苞橋,夜於林中擊鼓。虜謂官軍大至,爭渡苞水,水深,溺死殆半。
  1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楚王建自清西進,屯蕭城;步尼公自清東進,屯留城。武陵王駿遣參軍馬文恭將兵向蕭城,江夏王義恭遣軍主嵇玄敬將兵向留城。文恭為魏所敗。步尼公遇玄敬,引兵趣苞橋,欲渡清西;沛縣民燒苞橋,夜於林中擊鼓,魏以為宋兵大至,爭渡苞水,溺死者殆半。
  12. ^ 《水經注·卷二十五》:自下黃水又兼通稱矣。水上舊有梁,謂之泡橋。王智深《宋史》云:宋太尉劉義恭於彭城,遣軍主嵇玄敬北至城,覘候魏軍。魏軍於清西望見玄敬士眾。魏南康侯杜道俊引趣泡橋,沛縣民逆燒泡橋,又於林中打鼓。俊謂宋軍大至,爭渡泡水。水深酷寒,凍溺死者殆半。清水即泗水之別名也。
  13.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封秦王翰為東平王,燕王譚為臨淮王,楚王建為廣陽王,吳王余為南安王。
  14.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改封秦王翰為東平王,燕王譚為臨淮王,楚王建為廣陽王,吳王余為南安王。
  1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六》:徙秦王翰為東平王,燕王譚為臨淮王,楚王建為廣陽王,吳王余為南安王。
  16. ^ 《魏書·卷五·帝紀第五》:癸未,廣陽王建薨,臨淮王譚薨。
  17.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癸未,廣陽王建、臨淮王譚薨。
  18. ^ 《魏書·卷十八·列傳第六》:廣陽王建,真君三年封楚王,後改封廣陽王。薨,諡曰簡王。
  19. ^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廣陽王建,真君三年封楚王,後改封廣陽。薨,諡曰簡王。
  20. ^ 蘇利嫦《試論北魏文成帝的文治政策》、袁方《略論北魏的宗王政策》、李淼《北魏元淵墓誌釋考》、張金龍《北魏政治史》等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魏書·卷18》,出自魏收魏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16》,出自李延壽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