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民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部民制
假名べみんせい
平文式羅馬字Beminsei

部民制日本大和時代的社會制度。4世紀末,大和國將國內的被征服者和大陸移民編為部民,從事某一特定職業,隸屬皇室或貴族。部名一般為主人名、職業名。「部民」源於中國部曲[1]。部民組織一般由低級氏族貴族領導,稱為伴造,可以世襲。眾多部民種類中,在皇室領地內勞作的田部和貴族領地農莊中的部曲數量最多[2]。部曲常以所屬貴族的姓氏命名,如大伴部蘇我部[3][4][5]

部民制是日本大和國家經濟的基礎,主要為被征服者和大陸移民,少有戰俘和罪犯,只能贈與,不能買賣或隨意殺害。大化改新決定取消部民制,但仍然有主管官署下屬少數品部;邊遠地區亦仍然存在部民[2]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前之園亮一「宋書南斉書・名代・豬膏から見た氏姓成立と盟神探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學習院史學 38, 23-41, 2000年3月,p36
  2. ^ 2.0 2.1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匯編.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國歷史(一) 第一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第164頁。
  3. ^ 狩野久「古代國家の発展と吉備」 藤井學・狩野久・竹林栄一・倉地克直・前田昌義『岡山県の歴史』山川出版社 2000年 34・37ページ
  4. ^ 西別府元日「芸備の自然と地域の形成」 岸田裕之編 室山敏明・西別府元日・秋山信隆・中山富広・賴祺一・児玉正昭・宇吹暁『広島県の歴史』山川出版社 1999年 28ページ
  5. ^ 鎌田元一「部についての基本的考察」『日本政治社會史研究 上』塙書房、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