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待制智賺灰欄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包待制智賺灰欄記,或灰欄記,是元朝作家李潛夫創作的雜劇和公案故事,[1][2]情節涉及到兩個婦女為爭奪一個孩子的撫養權,包拯斷案時將孩子置於一個「灰欄」中,由兩位婦女搶奪,孩子的生母不願孩子受苦而放棄,最後被判為孩子的生母。

改編[編輯]

1832年首次由法國漢學家儒蓮在倫敦譯為法文(Le Cercle de Craie)發表,後於1924年由德國詩人克拉邦德轉譯為德文(Der Kreidekreis)並改編發表,灰欄記因此而十分流行。[3][4]亞歷山大·馮·策姆林斯基為此發表歌劇《灰闌記英語Der Kreidekreis (opera)》。克拉邦德版後又被詹姆斯·拉沃翻譯為英文並於1929年在英國倫敦出版。倫敦的製作人巴齊爾·迪恩將其搬上了舞台,並找黃柳霜勞倫斯·奧利維爾演出。1940年,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又創作了《奧格斯堡灰闌記英語The Augsburg Chalk Circle》,1944年創作了改編後的《高加索灰欄記[5],上演後引起轟動[6]。吉爾吉斯作家欽吉茲·艾特馬托夫在創作1960年作品《紅領巾》時也曾得到《灰闌記》的啟發。

類似情節[編輯]

類似情節也見於《希伯來聖經》中所羅門的審判故事。另外在《太平御覽》361卷和639卷引用的《風俗通》逸文,也記載了西漢潁川郡太守黃霸通過讓兩個婦女爭奪孩子,生母因不願孩子痛苦而放棄,最終被判孩子歸其所有。「潁川有富室,兄弟同居,兩婦數月皆懷妊。長婦胎傷,因閉匿之,産期至,同到乳母舍。弟婦生男,夜因盜取之,爭訟三年,州郡不能決。丞相黃霸出坐殿前,令卒抱兒,取兩婦各十步,叱婦曰:「自往取之。」長婦抱持甚急,兒大啼叫;弟婦恐傷害之,因乃放與而止,甚愴愴。長婦甚喜。霸曰:「此弟子也。」責問乃伏。」此外,該故事還見於五代和凝父子的《疑獄集》、南宋鄭克的《折獄龜鑑》和南宋桂萬榮的《棠陰比事》以及日本大岡忠相的《大岡政談》。

參考資料[編輯]

  1. ^ "Chalk Circle, The (Hui-Lan Ji)", Oxford Dictionary of Plays, online at Enotes.com. Retrieved May 27, 2008.
  2. ^ "The Circle of Chalk" Masterplots, Definitive Revised Edition, online at Enotes.com. Retrieved May 27, 2008.
  3. ^ "Solomon's Judgment, Mahosadha, and the Hoei-Kan-Li".  (260 KB)[sic], Paul G. Brewster, Folklore Studies, Vol. 21, (1962), pp. 236-240, Asian Folklore Studies, Nanzan University. Online version accessed June 23, 2015.
  4. ^ "Klabund",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ition, 2008. Retrieved May 27, 2008.
  5. ^ 運城人物誌,王水成著,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7頁
  6. ^ 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孟犁野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