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谢蔺(510年—547年),希如陈郡阳夏[1][2]南北朝南梁人,因有孝行而闻名。

谢蔺是东晋太傅谢安的八世孙,父亲谢经是南梁中郎咨议参军。他五岁时父母尚未吃饭,乳母就先让他吃饭,他却说:“我不觉得肚饿。”始终不肯进食。舅父阮孝绪得知,叹道:“这孩子在家会好像曾子,侍奉君主则会像蔺相如啊。”因此命名谢蔺[1][2]。之后他学习经史,看过就能背诵,阮孝绪经常说他是家中的阳元。父亲逝世,谢蔺日夜痛哭,非常消瘦,母亲阮氏时常看望劝止他;服丧结束,吏部尚书萧子显上表他的孝行,获擢任为王府法曹行参军,迁任外兵记室参军。其时甘露落在士林馆,谢蔺写下颂词上献,梁武帝嘉奖他,并下诏命他写下《北兖州刺史萧楷德政碑》,又创作《宣城王奉述中庸颂》[3][4]

太清元年(547年),他迁官散骑侍郎,兼任散骑常侍,出使东魏;遇上侯景割地投考南梁,地方交战,母亲阮氏担心他不能回国,感气逝世。谢蔺回国,日夜梦到不祥预感,就尽快赶回家,回来后发现母亲过身,伤心的号哭呕血,断气一段时间,不肯喝水浆。亲友怕他有事,强行劝他吃粥;他最勉强接受,后来怎样也不吃,一个月后的晚上去世,虚岁三十八,留下诗赋碑颂数十篇,儿子谢贞[5][6]

引用[编辑]

  1. ^ 1.0 1.1 梁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四十一》:谢蔺字希如,陈郡阳夏人也。晋太傅安八世孙。父经,中郎咨议参军。蔺五岁,每父母未饭,乳媪欲令蔺先饭,蔺曰:“既不觉饥。”强食终不进。舅阮孝绪闻之,叹曰:“此儿在家则曾子之流,事君则蔺生之匹。”因名之曰蔺。
  2. ^ 2.0 2.1 南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四》:谢蔺字希如,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之八世孙也。父经,北中郎咨议参军。蔺五岁时,父未食,乳媪欲令先饭,蔺终不进。舅阮孝绪闻之,叹曰:“此儿在家则曾子之流,事君则蔺生之匹。”因名曰蔺。
  3. ^ 《梁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四十一》:稍受以经史,过目便能讽诵。孝绪每曰“吾家阳元也”。及丁父忧,昼夜号恸,毁瘠骨立,母阮氏常自守视譬抑之。服阕后,吏部尚书萧子显表其至行,擢为王府法曹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参军。时甘露降士林馆,蔺献颂,高祖嘉之,因有诏使制《北兖州刺史萧楷德政碑》,又奉令制《宣城王奉述中庸颂》。
  4. ^ 《南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四》:稍授以经史,过目便能讽诵,孝绪每曰:“吾家阳元也。”及丁父忧,昼夜号恸,毁瘠骨立。母阮氏常自守视譬抑之。服阕,吏部尚书萧子显嘉其至行,擢为王府法曹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参军。时甘露降士林馆,蔺献颂,武帝嘉之。有诏使制北兖州刺史萧楷德政碑。又奉诏令制宣城王奉述中庸颂。
  5. ^ 《梁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四十一》:太清元年,迁散骑侍郎,兼散骑常侍,使于魏。会侯景举地入附,境上交兵,蔺母虑不得还,感气卒。及蔺还入境,尔夕梦不祥,旦便投劾驰归。既至,号恸呕血,气绝久之,水浆不入口。亲友虑其不全,相对悲恸,强劝以饮粥。蔺初勉强受之,终不能进,经月余日,因夜临而卒,时年三十八。蔺所制诗赋碑颂数十篇。
  6. ^ 《南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四》:后为兼散骑常侍,使魏。会侯景入附,境上交兵,蔺母既虑不得还,感气而卒。及蔺还,入境夜梦不祥,旦便投列驰归。及至,号恸呕血,气绝久之,水浆不入口。每哭,眼耳口鼻皆血流,经月余日,因夜临而卒。所制诗赋碑颂数十篇。子贞。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梁书/卷47》,出自姚思廉梁书

参考文献[编辑]

  • 梁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四十一
  • 南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