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橋之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橋之夜(正式名稱為雜貨店行動)是猶太人準軍事組織哈加拿於1946年6月16日至17日晚上在巴勒斯坦託管地執行的突襲行動,是巴勒斯坦猶太人叛亂(1944年至1947年)的一部分。其目標是摧毀連接巴勒斯坦與敘利亞和黎巴嫩託管地外約旦和埃及之間的11座橋梁,以切斷英軍的運輸路線。計劃曾考慮摧毀另外三座橋梁的攻擊,唯沒有執行。

哈加拿的精銳戰鬥部隊帕爾瑪赫在克茲維河的橋梁上遭到還擊,造成14人死亡和5人受傷,而其他的行動均告成功,無人受傷。

為了掩飾、保護真正的行動並混淆英軍,行動當晚哈加拿在全國各地策劃了大約50宗分散注意力的行動和伏擊,讓帕爾馬赫成員在行動完成後更容易逃脫。

準備工作[編輯]

哈加拿於 1946年1月至2月開始籌備行動。首先,SHAI(哈加拿情報機關)、帕爾馬赫巡邏隊和將會執行行動的部隊展開偵測目標的工作,他們會偽裝成享受大自然的戀人或遠足運動的人們,探索可能進入和逃走的路線。

行動原定於1946年5月進行,但由於政治原因而被推遲。

哈加拿領導層禁止部隊攻擊四個目標,包括羅斯哈尼卡拉隧道之間的鐵路橋,以及約旦河雅爾木克河上通往納哈拉伊姆發電廠的三座橋樑。

備用橋[編輯]

類型 到國家 坐標 原因
羅斯哈尼卡拉隧道之間的橋梁 鐵路 黎巴嫩 黎巴嫩 33°05′41″N 35°06′16″E / 33.09472°N 35.10444°E / 33.09472; 35.10444 修復隧道太困難了,而且它位於黎巴嫩境內
雅爾木克雅爾木克河上,近蓋謝爾 鐵路 約旦 約旦 32°38′42″N 35°34′22″E / 32.64500°N 35.57278°E / 32.64500; 35.57278 通往納哈拉伊姆的發電站
約旦河上的Jisr Majami,靠近蓋謝爾蓋謝爾 鐵路 約旦 約旦 32°38′06″N 35°33′57″E / 32.63500°N 35.56583°E / 32.63500; 35.56583 通往納哈拉伊姆的發電站

目的[編輯]

雅爾木克大橋遺址

籌劃行動的成員明白這次行動不能造成嚴重破壞,而且英軍只需要數周時間就可以修復橋梁。 [1]行動的真正的目標是: 

  • 展示哈加拿有能力在全國範圍運作,包括荒蕪的地區或阿拉伯人集中的地區
  • 展示破壞英軍行動的能力
  • 展示哈加拿阻止鄰國軍隊在未來參與巴勒斯坦地區戰事的能力
  • 破壞英軍作為中東最強大力量的威信,損害英國託管的合法性
  • 加強和鼓勵巴勒斯坦猶太人,並展示哈加拿與伊爾貢萊希等團體同樣活躍

結果[編輯]

行動的目標完全實現。 哈加拿能夠同時達成多個戰略目標。敘利亞、黎巴嫩和外約旦軍隊處於待命狀態,只收緊了邊界管制。英國託管地政府的威望降低了不少,行動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 250,000 英鎊。

行動目標橋樑[編輯]

類型 通往國家 坐標 細節
梅圖拉阿雲河 車路 黎巴嫩 黎巴嫩 33°17′0″N 35°34′52″E / 33.28333°N 35.58111°E / 33.28333; 35.58111 毫無防備
梅圖拉西北 車路 黎巴嫩 黎巴嫩 33°17′14″N 35°33′58″E / 33.28722°N 35.56611°E / 33.28722; 35.56611 秘密執行
克茲維河 鐵路 黎巴嫩 黎巴嫩 33°03′02″N 35°06′11.5″E / 33.05056°N 35.103194°E / 33.05056; 35.103194 行動被發現,在炮火下安置炸藥。行動失敗,14死5傷。
克茲維河 車路 黎巴嫩 黎巴嫩 33°03′02″N 35°06′15.5″E / 33.05056°N 35.104306°E / 33.05056; 35.104306 在襲擊附近鐵路橋期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後取消
雅各布女兒橋 車路 敘利亞 敘利亞 33°0′37″N 35°37′42″E / 33.01028°N 35.62833°E / 33.01028; 35.62833 秘密執行
雅爾木克河上 鐵路 敘利亞 敘利亞 32°40′47″N 35°38′58″E / 32.67972°N 35.64944°E / 32.67972; 35.64944 毫無防備;破壞後至今沒有被修復
約旦河上的謝赫海珊橋 車路 約旦 約旦 32°29′49″N 35°34′32″E / 32.49694°N 35.57556°E / 32.49694; 35.57556 秘密執行
約旦河上的達米亞橋 車路 約旦 約旦 32°06′10″N 35°32′06″E / 32.10278°N 35.53500°E / 32.10278; 35.53500 秘密執行
約旦河上的艾倫比橋 車路 約旦 約旦 31°52′28″N 35°32′26″E / 31.87444°N 35.54056°E / 31.87444; 35.54056 部隊被發現,在炮火下安置炸藥
加沙伯索 車路 埃及王國 埃及 31°27′20″N 34°24′53″E / 31.45556°N 34.41472°E / 31.45556; 34.41472 部隊被發現,在炮火下安置炸藥
加沙伯索 鐵路 埃及王國 埃及 31°27′27″N 34°24′44″E / 31.45750°N 34.41222°E / 31.45750; 34.41222 部隊被發現,在炮火下安置炸藥
2009年5月,雅各女兒橋。

英國反應[編輯]

行動十二天後,即1946年6月29日,英國發起了阿加莎行動,部分是為了應對橋梁爆炸事件,其主要目標是通過抓捕最激進的錫安主義者來鎮壓巴勒斯坦的無政府狀態。英國參與行動的人數介乎在 10,000、17,000 [2]和 25,000 之間。在這次突襲行動中,約有 2,700 名猶太人被捕,當中包括哈加拿的高級領導層。 [3]英國人獲得哈加拿參與準軍事行動以及與伊爾貢和萊希等更暴力的團體勾結的證據。

外部連結[編輯]

參考[編輯]

  1. ^ דף הבית.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7). 
  2. ^ "Some Military Operations - British Forces in Palestine". www.britishforcesinpalestine.org. Retrieved 2017-03-30.
  3. ^ Allon, Yigal (1970) Shield of David - The Story of Israel's Armed Forces. Weidenfeld & Nicolson. ISBN 0-297-00133-7. Page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