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下崁 (臺北市):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Kolyma留言 | 贡献
新條目
 
Kolyma留言 | 贡献
→‎歷史:​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
第7行: 第7行: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下崁庄」,隸屬於[[大加蚋堡]]。下崁庄北與[[艋舺]]為臨,東與[[龍匣口庄]]、[[崁頂庄]]為臨,南邊為[[加蚋仔庄]],西邊隔[[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與[[江仔翠庄]]為界<ref>《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ref>。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下崁庄」,隸屬於[[大加蚋堡]]。下崁庄北與[[艋舺]]為臨,東與[[龍匣口庄]]、[[崁頂庄]]為臨,南邊為[[加蚋仔庄]],西邊隔[[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與[[江仔翠庄]]為界<ref>《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ref>。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下崁庄為[[臺北廳]]直轄,隸屬於第四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四區改名「古亭村區」。1920年([[大正]]九年)改制為「下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當時大字下設有「頂石路」、「中石路」、「下石路」小字名<ref>《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ref>。1922年4月町目劃分時,下崁大字分拆為[[柳町]]、[[堀江町]]、[[綠町]]、[[新富町]]等數個町。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下崁庄為[[臺北廳]]直轄,隸屬於第四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四區改名「古亭村區」。1920年([[大正]]九年)改制為「下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當時大字下設有「頂石路」、「中石路」、「下石路」小字名<ref>《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ref>。1922年4月町目劃分時,下崁大字分拆為[[柳町]]、[[堀江町]]、[[綠町]]、[[新富町]]等數個町。<ref name="地圖會說話">[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0/10/1901-2010.html 《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ref>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下崁地區隸屬於[[雙園區]],町改制為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下崁地區改隸屬[[萬華區]]。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下崁地區隸屬於[[雙園區]],町改制為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下崁地區改隸屬[[萬華區]]。<ref name="地圖會說話"/>


==交通==
==交通==

2016年6月30日 (四) 11:24的版本

下崁,是臺北市的一個地名,範圍大致為今萬華區的中部。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下崁庄」,隸屬於大加蚋堡。下崁庄北與艋舺為臨,東與龍匣口庄崁頂庄為臨,南邊為加蚋仔庄,西邊隔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江仔翠庄為界[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下崁庄為臺北廳直轄,隸屬於第四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四區改名「古亭村區」。1920年(大正九年)改制為「下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臺北市。當時大字下設有「頂石路」、「中石路」、「下石路」小字名[2]。1922年4月町目劃分時,下崁大字分拆為柳町堀江町綠町新富町等數個町。[3]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下崁地區隸屬於雙園區,町改制為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下崁地區改隸屬萬華區[3]

交通

捷運

台北捷運板南線穿越下崁地區北部,設有龍山寺站。本地區居民可由此路線及相關路網快速前往大台北地區各地,或至台北車站轉搭高鐵台鐵或客運前往全台各地。

寺廟

參考文獻

  1. ^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2.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3. ^ 3.0 3.1 《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