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六張犁 (臺北市):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內容擴充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
內容擴充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
第1行: 第1行:
{{noteTA
|1 = 庄
}}
{{japanese|japanese=六張犁|kana=ろくちょうり|romaji=Rokuchōri}}
{{japanese|japanese=六張犁|kana=ろくちょうり|romaji=Rokuchōri}}
{{Infobox Hokkien name
{{Infobox Hokkien name
第13行: 第16行:
| caption =
| caption =
}}
}}
'''六張犁'''是[[臺北市]]東南[[大安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的地名。位於[[和平東路]]圓環周邊以南和平東路三段兩側區域,約為今[[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黎順、黎平、黎忠、黎安4里及[[大安區 (臺北市)|大安區]]黎孝、黎和2里加上黎元里北端、芳和里東北角、虎嘯里東側及臨江、法治、全安3里東南側的範圍<ref>{{cite web |title=發現信義 |url=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334/relpic/16123/2550863/b59a9899-a614-45eb-9d8c-ef8160ef678f.jpg |website=臺北市政府 |accessdate=2019-03-05}}</ref><ref>{{cite web |title=發現大安 |url=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334/relpic/16123/2550863/de9f5bd9-be7e-4fce-b79f-219f7d677fa5.jpg |website=臺北市政府 |accessdate=2019-03-05}}</ref>。包含現今臺北市信義區[[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信義區|六張犁次分區]]西南側{{efn|六張犁山西方部分'''包括'''山北名稱不帶黎字的雙和、嘉興、景聯、景勤4里。}}及大安區[[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大安區|臥龍次分區]]東半部{{efn|福州山北側、東側之黎孝、黎和2里及黎元里北端、芳和里東北角、虎嘯里東側。}}及[[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大安區|安和次分區]]東南角{{efn|臨江公園一帶到和平東路圓環周邊,臨江、法治、全安3里東南側。}}。
'''六張犁'''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是不設町的郊區「[[大字 (行政區劃)|大字]]」,在[[下內埔]]、[[大安 (大字)|大安]]、[[三張犁]]之間。今[[臺北市]]設有[[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信義區|六張犁次分區]],但範圍與一般慣稱的六張犁地區有所偏差{{NoteTag|六張犁次分區設於信義區,但六張犁地區今日分屬大安、信義兩區。}}。

域位於[[臺北市]][[和平東路]]圓環周邊和平東路三段兩側,約為今[[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黎順、黎平、黎忠、黎安4里<ref>{{cite web |title=發現信義 |url=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334/relpic/16123/2550863/b59a9899-a614-45eb-9d8c-ef8160ef678f.jpg |website=臺北市政府 |accessdate=2019-03-05 |ref=清代、日據時代街庄界}}</ref>及[[大安區 (臺北市)|大安區]]黎孝、黎和2里加上臨江里東南角、法治里東南側、全安里東南角、虎嘯里東側、芳和里東北角及黎元里北端<ref>{{cite web |title=發現大安 |url=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334/relpic/16123/2550863/de9f5bd9-be7e-4fce-b79f-219f7d677fa5.jpg |website=臺北市政府 |accessdate=2019-03-05 |ref=清代、日據時代街庄界}}</ref>的範圍。包含現今[[臺北市]][[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信義區|六張犁次分區]]西南側{{NoteTag|六張犁山西方,不山北名稱不帶黎字的雙和、嘉興、景聯、景勤4里。}}及[[大安區 (臺北市)|大安區]][[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大安區|臥龍次分區]]東半部{{NoteTag|福州山北側、東側。}}及[[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大安區|安和次分區]]東南角{{NoteTag|臨江公園一帶到和平東路圓環周邊。}}。


[[File:Liuzhangli Station Birdview.jpg|thumb|right|臺北捷運[[六張犁站]]]]
==歷史==
地名起源於[[臺灣清治時期]],墾殖地基三十[[臺甲|甲]],按每張[[犁]]五甲計算,共計六張犁。
地名起源於[[臺灣清治時期]],墾殖地基三十[[臺甲|甲]],按每張[[犁]]五甲計算,共計六張犁。


清治末期至[[臺灣日治時期|日治]]前期為[[大加蚋堡]]下之「六張犁庄」。該庄北與[[大安 (臺北市)|大安庄]]為鄰,西與[[下內埔庄]]為鄰,東與[[三張犁庄]]為鄰,南邊為隔著山為[[文山堡]]之[[興福庄]]、[[坡內坑 (臺北市)|陂內坑庄]]<ref>《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ref>。
[[File:Liuzhangli Station Birdview.jpg|thumb|right|臺北捷運六張犁]]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為[[臺北廳]]直轄,隸屬於第四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四區改名「古亭村區」。1920年([[大正]]九年)該庄改制為「六張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與[[中崙 (臺北市)|中崙]]、[[大安 (臺北市)|大安]]為當時臺北市之東界<ref name="地圖會說話">[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0/10/1901-2010.html 《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ref>。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六張犁隸屬於[[大安區 (臺北市)|大安區]],劃為黎順、黎和2里<ref name="封域篇">{{cite book |title=《臺北市志》卷一 沿革志 封域篇 |date=1988-06 |publisher=[[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page=97}}</ref>。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六張犁東半部被劃入新設之[[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ref name="地圖會說話"/>。

==交通==
==交通==
[[臺北捷運]][[文湖線]]通過六張犁地區,設有[[六張犁站]]及[[麟光站]]。
[[臺北捷運]][[文湖線]]通過六張犁地區,設有[[六張犁站]]及[[麟光站]]。
第26行: 第34行:
*[[臺北市私立喬治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喬治高職]]
*[[臺北市私立喬治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喬治高職]]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六張犁亂葬崗]]
*[[六張犁亂葬崗]](臺北市定文化資產—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園)
*[[麟光新村]]
*[[臥龍新村]]


== 註釋 ==
== 註釋 ==
{{NoteFoot}}
{{notelist}}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2019年4月27日 (六) 18:01的版本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六張犁
假名ろくちょうり
平文式罗马字Rokuchōri
六張犁
漢字 六張犁
白話字 La̍k-tiuⁿ-lê
臺羅拼音La̍k-tiunn-lê

六張犁臺北市東南大安區信義區的地名。位於和平東路圓環周邊以南和平東路三段兩側區域,約為今信義區黎順、黎平、黎忠、黎安4里及大安區黎孝、黎和2里加上黎元里北端、芳和里東北角、虎嘯里東側及臨江、法治、全安3里東南側的範圍[1][2]。包含現今臺北市信義區六張犁次分區西南側[a]及大安區臥龍次分區東半部[b]安和次分區東南角[c]

臺北捷運六張犁站

歷史

地名起源於臺灣清治時期,墾殖地基三十,按每張五甲計算,共計六張犁。

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為大加蚋堡下之「六張犁庄」。該庄北與大安庄為鄰,西與下內埔庄為鄰,東與三張犁庄為鄰,南邊為隔著山為文山堡興福庄陂內坑庄[3]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為臺北廳直轄,隸屬於第四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四區改名「古亭村區」。1920年(大正九年)該庄改制為「六張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臺北市,與中崙大安為當時臺北市之東界[4]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六張犁隸屬於大安區,劃為黎順、黎和2里[5]。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六張犁東半部被劃入新設之信義區[4]

交通

臺北捷運文湖線通過六張犁地區,設有六張犁站麟光站

學校及公共設施

註釋

  1. ^ 僅六張犁山西方部分,不包括山北名稱不帶黎字的雙和、嘉興、景聯、景勤4里。
  2. ^ 福州山北側、東側之黎孝、黎和2里及黎元里北端、芳和里東北角、虎嘯里東側。
  3. ^ 臨江公園一帶到和平東路圓環周邊,臨江、法治、全安3里東南側。

參考資料

  1. ^ 發現信義. 臺北市政府. [2019-03-05]. 
  2. ^ 發現大安. 臺北市政府. [2019-03-05]. 
  3. ^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4. ^ 4.0 4.1 《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
  5. ^ 《臺北市志》卷一 沿革志 封域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8-06: 97.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