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

坐标5°33′13″N 95°19′1.9″E / 5.55361°N 95.317194°E / 5.55361; 95.31719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
Masjid Raya Baiturrahman
مسجد راي بيت الرحمن
Meuseujid Raya Baiturrahman
Grote moskee van Baiturrahman
基本信息
位置印度尼西亚班達亞齊
坐标5°33′13″N 95°19′1.9″E / 5.55361°N 95.317194°E / 5.55361; 95.317194
宗教伊斯兰教
教派遜尼派沙斐仪派
建筑详情
建筑师赫里特·布鲁因斯
建筑类型清真寺
建筑风格莫卧儿复兴式
奠基1879年
竣工1881年
詳細規格
容納人數30,000
内部面积1500平方米
穹頂7座
宣禮塔8座
地圖
地图

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印尼語Masjid Raya Baiturrahman亞齊語Meuseujid Raya Baiturrahman),位于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建成于1881年,是亞齊文化的象徵。

历史

[编辑]

大清真寺始建于1612年,亞齊蘇丹伊斯坎达尔·穆达英语Iskandar Muda在位期间。一说大清真寺早在1292年阿拉丁·马哈茂德沙(Alaidin Mahmudsyah)统治期间始建。大寺原是多层茅草顶,是当时亚齐式清真寺建筑的典型结构[1]

1873年,荷属东印度军队入侵亚齐,进攻苏丹王宫,炮火烧毁了清真寺的茅草顶,荷军将领范斯维滕(Van Swieten)于是承诺联络出资重建清真寺。1879年,新寺动工,荷兰当局意图以次安抚亚齐社会。清真寺于1881年12月27日完工,为崭新的莫卧儿复兴式风格。不少亚齐民众不满清真寺是荷兰人所修建,起初并不愿前去礼拜[2]

建成之初,大寺仅有一座穹顶、一座宣礼塔,其余的穹顶和宣礼塔是在1935年、1958年、1982年三次增建的。如今,大寺共修建有七座穹顶、八座宣礼塔[3]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期间,清真寺仅受到轻微损伤,部分墙体有开裂情况,正门旁35米高的宣礼塔略有倾斜。大清真寺在班达亚齐受灾期间,一度改为避难所,两周后恢复礼拜[3]

建筑

[编辑]

大清真寺原由荷兰人赫里特·布鲁因斯(Gerrit Bruins)设计[4][5],L·P·勒伊克斯(L.P. Luijks)加以修改并主持修建,华人Lie A Sie为工程承包[4]。清真寺为莫卧儿复兴式风格,以巨大的穹顶和高耸的宣礼塔为特征。建筑采用荷兰石料修建,穹顶为黑色,是由硬木瓦片拼接而成,形似瓷砖。清真寺内部修有立柱,墙面饰以浮雕,阶梯和地砖都采用中国大理石打造,窗户装有比利时彩绘玻璃,木门雕刻精湛,还装有华丽的青铜吊灯[2]。清真寺共修有7座穹顶,8座宣礼塔,立柱共32根。

图册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Gunawan Tjahjono. Indonesian Heritage-Architecture需要免费注册. Singapore: Archipelago Press. 1998: 81–82. ISBN 981-3018-30-5. 
  2. ^ 2.0 2.1 Banda Aceh - Sumatra - Indonesië. [2014-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7). 
  3. ^ 3.0 3.1 [1]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3-21. Aceh Heritage
  4. ^ 4.0 4.1 [2]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1-04. Amazing Baiturrahman; Kisah Awal Mula Masjid Raya Banda Aceh
  5. ^ Van der Klaauw, C.J. (编). Geslachtslijst Bruins. 24 December 1940: 6 [20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7 June 2020).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