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曾興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曾興成
出生1913年前後[註 1]
逝世1997年8月以前[2]
职业果農
知名于培育三灣冬梨
儿女曾毓添(兒)

曾興成(?年—?年),臺灣苗栗縣三灣鄉果農,改良橫山梨種植方式以避開颱風季節及提升結果率,帶動家鄉經濟,被譽為「三灣冬梨之父」。

「三灣冬梨」是指經由促成栽培,提早開花,進而提早採收的橫山梨,果實和正常季節產出的橫山梨是一樣的,只是二者的採收季節不一樣。

生平

[编辑]

曾興成先祖是自新竹橫山遷徙至三灣[2],家族在山坡地種稻維生[3]。約1950年前後,三灣曾引進梨樹作小規模試種,但十幾年從無斬獲,眾人便認為當地不適合種梨[2]。1962年間,因國際茶價持續走低,再加上山坡地種植的柑桔也遭嚴重的黃龍病,當地人又興起種植水梨的想法[4]。當曾興成向家人提出棄稻種梨的構想時,不但家人不贊成,也引起街坊鄰居譏諷[5]。他想種植的橫山梨又稱「木頭梨」,意思指梨肉質粗糙像啃木頭[6]。何況橫山梨是春天開花,至中秋左右採收,其間常遭颱風侵襲[5]

曾興成邀約十多位同好農友,引進橫山梨苗種植,總共植一千餘株,經三年照顧,終於結出纍纍的春梨,卻被颱風一掃而光,使得他家境雪上加霜[2]。後來曾興成發現,一次九月颱把梨樹葉子全打落,使得原本次年春天開花的梨樹提前於十月綻放花朵,次年六月便提早成熟[6]。於是曾興成、曾毓添父子就雇請工人在果園內採摘樹葉,引起不少民眾的好奇,認為父子倆種果樹不成功,是想摘樹葉洩恨[5]。這種人工摘葉的方法成功促使水梨在十月裡開花,結果率卻不理想[2]

曾興成卻不灰心,仍積極到各地收購結果率高的梨樹枝嫁接,有次打聽到南庄鄉一戶農家的梨樹結果纍纍,便前往要求接枝,但因庭院內有兩棵橫山梨及一棵山楂梨樹,他誤剪山楂梨樹枝幹嫁接在橫山梨上,使得隔年嫁接的梨樹真的結果,沒嫁接山楂梨的果樹卻無動聲色[2][5]。他才發現水梨雖是雌雄同花,但也必須要有異花授粉,才會有良好結果率[2]。1966年,三灣梨農以異花授粉技術,每株嫁接一枝山楂梨作為授粉之用,終於在次年結果,於是將此梨命名為「三灣冬梨」[7]

三灣梨農的栽種方式是在育苗圃裡栽種山楂梨,一年後接橫山梨枝幹,再隔一年,以每株間隔二十台尺分種於山坡地上,三年後就開始於每年九月中旬至下旬,以手工或藥劑將梨葉完全燒焦,等葉落後第二十天就會開花,經過一季風霜雨露,隔年春末即可採收[3]。自1968年,三灣的果農們自行運銷三灣冬梨,至1971年由農會開辦正式的共同運銷[7]。每逢產銷季節,三灣便設立三個檢收站,由共同運銷班的班員輪流擔任檢收工作,將冬梨依重量與品質分中、大、特、特大、超大等五級,再運到果菜公司轉售給各地的零售商[3]。1971年10月,臺灣省農林廳開始補助三灣鄉種梨,起初十七位果農參加,梨園面積十公頃[8]

新竹區改良場三灣產銷班於1973年設計了三灣梨梅花註冊標誌[7][9],成為全臺灣第一個在中央標準局有註冊商標的水果標誌[7],圖案是一個大圓圈住兩個具有三道彎弧的小圓[3]

至1975年時,三灣的梨園面積已達到一百多公頃,該年生產冬梨廿萬公斤以上,運銷價每公斤十七元[8]。曾敏添回憶,當時三灣冬梨大都種植在三灣村及內灣村兩地,卓蘭東勢果農,還利用假日包遊覽車到三灣鄉參觀栽種梨樹技術[5]。1977年報導,三灣農會該年的活期定存就超過七百萬元台幣,列舉了數名以三灣冬梨致富的果農:曾毓芳、曾毓錦兩兄弟正花費一百餘萬元興建一棟八十多坪的洋房;鍾增和以七分地種植近兩百棵的梨樹,比起十餘年前靠編斗笠過活,現擁有一棟兩層樓、全套電氣化的洋房;吳鵠祥更適時發起捐獻運動,和五十四位農友共捐款一萬八千元,於九月底分送各國中、小學作獎學金[3]

曾興成因其貢獻被稱為「三灣梨之父」[9]、「三灣冬梨之父」[10],1981年8月13日被選為第五屆十大傑出農家之一[11]

三灣鄉農會總幹事曾武雄表示,三灣冬梨的極盛時期約維持了十年左右,每季共同運銷的數量多達十萬箱以上,著實為三灣梨農帶來不少收益,但後來消費者轉向喜愛果肉飽滿、肉質細甜的高接梨,而使冬梨面臨衝擊,曾毓添遂在1983年把高接梨引進三灣,之後當地梨農紛紛改種,因高接梨肥培期和三灣冬梨牴觸難以兼顧,三灣冬梨種植量因而下滑[12]。1996年,三灣冬梨產量已剩下約一萬六千箱[13]

1997年《聯合報》報導時曾興成已去世,記者在該報導中指三灣冬梨被視為粗梨,價錢低廉,預測不久就會消失在市場[2]

註釋

[编辑]
  1. ^ 1981年8月23日獲表揚為十大傑出農家時年68歲[1]

參考

[编辑]
  1. ^ 魏永竹. 臺灣大事記——七十年七月一日至九月三十日. 臺灣文獻. 1981, 32 (4): 223–253. ISSN 1016-457X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陳招池. 地方特產 三灣接錯枝 梨奇好結果. 聯合報. 1997-08-09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徐永欣. 三灣梨甜 梨農樂. 聯合報. 1977-10-13 (中文(臺灣)). 
  4. ^ 廖奎熒. 三灣梨誤接山楂成就一生 高接技術從無到有 前人流汗後人嘗鮮. 中國時報. 2001-07-14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5.4 廖志坤. 一鄉鎮一特色 三灣冬梨 一舉成名 一段陰錯陽差的梨枝嫁接過程 卻創造出出名聞全台的三灣冬梨 為三灣鄉帶來一頁農特產的光輝史. 聯合報. 1995-02-04 (中文(臺灣)). 
  6. ^ 6.0 6.1 陳招池. 《台灣好好》且看「三灣梨」七十二變. 中國時報. 2008-07-12 (中文(臺灣)). 
  7. ^ 7.0 7.1 7.2 7.3 陳朝棟. 三灣冬梨 尋找春天. 聯合報. 1998-07-13 (中文(臺灣)). 
  8. ^ 8.0 8.1 苗栗三灣梨推廣種植成功 每年可生產冬梨廿萬公斤. 經濟日報. 1975-07-18 (中文(臺灣)). 
  9. ^ 9.0 9.1 范榮達、林玉文. 大湖草莓三灣梨 地方的驕傲. 聯合報. 2007-08-23 (中文(臺灣)). 
  10. ^ 許俊傑、黃瑞典、林錫霞、張弘昌、林錫霞、林玉文. 《社會萬花筒》 歷年模範農民人生際遇篇 多位神農獎得主與大地合作 展現汗水與智慧的結晶 瓜果蔬梨 從栽培到產銷 創造傳奇 從摸索到昂首. 聯合報. 2003-02-28 (中文(臺灣)). 
  11. ^ 十大傑出農家 定廿三日表揚. 聯合報. 1981-08-14 (中文(臺灣)). 
  12. ^ 楊憲州. 三灣梨聲價一度響叮噹果農致富 經農會總幹事細說從頭. 中國時報. 1997-08-19 (中文(臺灣)). 
  13. ^ 楊憲州. 高接耐寒產量銳減分級包裝 價格平穩三灣冬梨上市. 中國時報. 1997-05-2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