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皇帝-教权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帝—教权主义(英文:Caesaropapism),由俄裔美国籍历史学家瓦西列夫在其著作《拜占庭帝国史》中所提出的一个政治学、历史学和宗教学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晚期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和基督教教会(包含罗马教宗、君士坦丁堡普世大牧首等等)的二元关系,也被称作“政教协调一致原则”。[1]

历史

[编辑]

基督教的崛起以及合法地位的获得

[编辑]

三世纪危机基本结束以后,罗马帝国的皇帝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恢复帝国的秩序。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时期,在黑海沿岸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在帝国的庞大人口中,基督徒的人数与日俱增,原先对基督徒的迫害政策已经无法延续,加之统治集团也存在一定的基督徒,帝国不得已宣布其合法化。

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

[编辑]

由于帝国各地族群的巨大文化习俗差异帝国广袤领土带来的副作用,对于宗教经典的解释必然存在着不同。在皇帝的干涉下,为统一教义,基督徒们曾召开了多次会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325年的尼西亚大公会议,确立了三位一体的信条。其中,阿里乌斯派反对这一观点,认为耶稣基督并不是一个神的三个位格之一,而是地位低于圣父,这一观点也能在《圣经》原文中寻找到依据。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帝国东部教会部分神职人员和信徒的支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君士坦丁皇帝对此态度比较暧昧,先写信调停争端,而后将主教们召集至王宫开会,放逐阿里乌斯派主教,但到最后,皇帝试图修改这一决定,但阿里乌斯却突然去世了。甚至连君士坦丁临终之前都是接受的来自阿里乌斯派神职人员的洗礼,康斯坦提乌斯支持阿里乌斯派,尤利安(Julianus Apostata)试图恢复多神信仰,推行宗教宽容,教派之间的争执被暂时搁置,但尤利安无法阻止基督教取代多神教的趋势。尤利安死后,他的继任者们在尼西亚派和阿里乌斯派之间摇摆不定。379年即位的狄奥多西支持尼西亚派,开始了对异端和异教徒的歧视,事实上摒弃了帝国原先信仰宽容的政策。380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召开,阿里乌斯派又被斥为异端,在帝国主体地区基本大势已去。当基督教成为国教时,教权和政权实现了合流,帝国与宗教实现了紧密结合,对阿里乌斯派等异端的迫害和歧视变得愈发系统化、官方化。西部的阿里乌斯派信徒们被流放至帝国边境,当地聚居着大量日耳曼人,因为他们难以理解“圣父圣子同体”的理论,所以很多皈依了阿里乌斯派。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大量蛮族依据至帝国疆界内,建立了一系列蛮族国家,它们的统治者大部分也支持阿里乌斯派,而当地下层民众普遍信仰尼西亚派。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克洛维时期,克洛维接受了基督教洗礼,皈依了正统教派,促进了日耳曼人的天主教化,但一定程度上也疏远了与部分日耳曼部落的关系,克洛维被君士坦丁堡皇帝授予执政官称号,也反映了拜占庭皇帝对克洛维某种程度上的支持。至此,阿里乌斯教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2]

真正决定性的时期是在查士丁尼西征时期,皇帝西征除了要恢复罗马帝国的疆界之外,还有着打击异教和异端的目的,他试图建立一个拥有“一部法典、一个皇帝、一个教会的帝国”,但除了宗教热忱之外,更多的是现实的考虑,有的学者认为,在查士丁尼眼里,“政治是第一位的,宗教只是前者的奴仆”。查士丁尼通过暴力手段最终消灭了一系列建立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之上的蛮族国家,基本收复了原统一罗马帝国的版图。而阿里乌斯派由于失去了世俗权力的庇佑,最终也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皇帝要求所有帝国境内教派三个月之内皈依帝国所认可的政教,否则会采取一系列歧视政策。至此,阿里乌斯派基本淡出了历史舞台。

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

[编辑]

392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确定基督教为帝国国教,逐渐开始取缔一切非基督教信仰。基督教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它的神学理论体系在当时还十分不完善,许多抽象的神学概念难以被帝国境内的平民和残存的多神教徒所理解,统一信仰,完善神学理论和教条就成为了必需。

含义

[编辑]

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后,教权这一因素被引入到了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社会治理和政治生活中,同皇权一道成为了维系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逐步形成了稳定的二元关系并不断实现同帝国政权的深度绑定和紧密融合。由于一神教的极强排他性,在处理异端和异教徒的问题时,帝国统治者的政策愈发强硬,并逐渐采用军事和政治的手段,宗教也深刻地影响着帝国的内政和外交。不过,大部分时间里,皇权都是压过教权的,拜占庭皇帝有时甚至可以扣押并流放罗马教宗,更不用说其他地区的牧首和主教了,这是中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西欧社会一个显著的不同特征。

教权需要依靠皇权的保护在帝国境内立足,保持组织上、教义上的统一,在当时西方人的已知世界中传播;而皇权也需要通过宗教寻找存在的合法性。而皇帝也试图通过对教会的绝对控制来维系他们对帝国辽阔疆域的稳固统治。本文所列举的从君士坦丁一世查士丁尼一世长达数世纪的时间内的数位皇帝以及教会的领袖们,几乎总是在试图达到皇权和教权这组二元关系的平衡和统一,只有在这一状态下,而这才能够更好的结合与合作,满足皇帝与牧首们各自的利益与目的,这也是所谓皇帝-教权主义所认为的一个理想的状态。

  1. ^ 瓦西列夫, 亚历山大. 拜占庭帝国史.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 商务印书馆. 2019: 168;176;223–235. ISBN 9787100166317. 
  2. ^ 吉本, 爱德华.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 商务印书馆. : 5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