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長是省政府的首長,為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在不同時期也稱為省政府主席。廣義上還可以表示省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即除了狹義之省人民政府省長,還包括直轄市人民政府市長、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及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中國行省制度源自於元朝,並於明清兩代沿革發展,成為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元朝建立設置中書省總領政務,稱為“都省”,設有10個行中书省。
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共有十三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最高官員為布政使。清代基本上延续明朝的行政区划,最高官員仍為布政使,初設为内地十八省,后增至二十二行省。
近代中國的不同時期[编辑]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编辑]
1911年武昌起义後,中国各省陸續脫離大清統治,宣布独立並联合构建中华民国,初期大致上仍承襲清朝舊制,設有22省。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组织命令,按“地方军民分治”规定,各省设行政公署负责全省行政政務,由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负责人为民政长。1914年颁布《省官制》,民政长改称为巡按使。1916年袁世凯逝世後,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頒令,將各省行政長官改称为省长。[1][2]
北洋政府時期,各省军阀勢力割据地方,其時与省长平起平坐的军事长官为都督,及后改称为将军和督办,末期改称为督军[2]。由於社會局勢的不穩定影響,督軍實際上掌握行政实权,負責處理稅收、警務、官員任免、民政等工作,掌控社會秩序、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等職責,架空省長的行政權力,省長實際上沦为虚职。[1]
1926年至1928年期間,国民政府組織國民革命軍發起北伐战争,完成名義上的统一中国。此後各省的軍務和政務整合,新设各省政府的行政首長為省政府主席,簡稱之為省主席,使之成为实权首长,撤銷與省長平級的督军职位。[1] 根據1925年初訂的《省政府組織法》規定,省政府由民政廳、財政廳、教育廳、建設廳、商務廳、農工廳、軍事廳組成,各廳設有廳長,聯合組成省務會議,併舉一人為主席。[3]
1945年至1949年間,中華民國政府公告的一級行政區劃有35個省、1個特別行政區、12個院轄市及2個地方。根據1944年4月修訂的《省政府組織法》規定,省政府設置7人至11人組織省政府委員會,由行政院會議議決並提請國民政府任命,設置一人為主席。省主席的職權包括召集省政府委員會處理省務、執行省政府委員會的議決案,以及監督所屬行政機關執行有關職務。[4]
1949年底國民政府撤退臺灣時,僅轄有臺灣省全境,以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雲南及西康等省份的部分區域尚在其控制之下;1955年之後,中華民國的實際所轄省份餘臺灣、福建二省,其中福建省僅轄金門群島、烏坵嶼、馬祖列島。儘管中國大陸各省政府的編制已經陸續縮編、裁撤,但直到2005年10月行政院主計處(今行政院主計總處)主管的「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公告停止適用後,其建制才正式撤銷。[5]
中華民國遷台前省級政府行政長官列表索引
- 12直轄市
|
- 35省、2地方、1特別行政區
|
滿洲國[编辑]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隔年日軍佔領東北地區,扶植溥儀成立满洲國。1932年(大同元年)3月9日,滿洲國國務院將省政府改稱為省公署,區劃分為14省、2特別市,之後更改為19省、1特別市。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编辑]
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割據政權,先後轄有18省、4直轄縣,成立蘇維埃政府,行政長官為蘇維埃政府主席。
中華共和國[编辑]
1933年11月福建駐軍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轄有4省、2特別市。
中央苏区[编辑]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主要位于赣南和闽西地区,1933年秋设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省,成立省级苏维埃政府,设有相应的党政军机构。
陕甘宁边区[编辑]
陕甘宁边区是位于中国西北的自治地方,包括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东部和宁夏省东部,由国民政府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管辖。1935年,中共中央将陕甘宁苏区划分为2省、3特区;1937年间,为消除与国民政府的政治对立,取消省、特区的设置,改为分区,行政层级依次是边区、行政区、专区、县,设有相应的党政军机构。分区行政机构称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其所辖区域内代行省政府的职权,设行政公署主任一人。
解放区[编辑]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控制区被国统区所分割,出于现实环境的需求,中共政权在省内设立行政公署领导地方政权,管辖区域即是行署区。随着内战形势转变,解放区日益扩大,逐步完成对一省的攻占,并已超出一省范围,于是出现超越省际范围的大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行政区”为正式行政区单位名称。在其行政区划体系中,大行政区为一级行政区,省为二级行政区,与省同级的行政区为省级行署区。
文化大革命[编辑]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各省和地方行政部門的組織稱為革命委員會,是由群眾組織奪取各級人民政府的權力,組織效法巴黎公社的「大民主」政權機構,委員會的負責人為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省成立省人民政府,行政首长为省人民政府主席,之后改称为省人民政府省长。省长与市长、县长等各级地方行政首长类似,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差额选举产生。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一定条件下,可提出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的罢免案[6]:61。
中共中央提出“党领导一切”的治国方针,共产党掌握绝对的权力,省委负责全面的工作,拥有最高的领导权,与省人大、省人民政府、省政协组成“四套班子”;但是,人大没有行政职能,人民政府才有行政职能。因此省委书记是地方行政一把手,省长为省人民政府一把手、地方行政二把手。
现在,全中国实际辖有33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2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省级行政区领导人为第三级公务员,即省部级正职,與国务院各部委正职同級。省长在本级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中一般兼任常务委员,党内职务多仅次于黨委書記[6]:62。所以,省长一般兼任中国共产党省級黨委的副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某某某”是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称谓用法。
中国省级行政长官列表索引
- 4直辖市
|
- 22省
|
- 5自治区
|
- 2特别行政区
|
中華民國[编辑]
國府遷台之後,中華民國僅存臺灣、福建兩省,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省府主席,掌理省政府轄屬的各項政務。兩省政府現在實質上已同裁撤,但由於省政府是憲政機關,未經修憲不得廢除,故名義上「省政府」名稱及「省主席」職銜仍然存在。
1994年12月21日,臺灣省政府改制直選省長,法定任期4年。1998年實施省虛級化方案,臺灣省政府移除地方自治團體的地位,省政府在修法後仍具有公法人之身分,但成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政策制定與人事任命權均由中央政府掌握。2018年7月1日,臺灣省機關預算歸零,所有員額與業務由中央政府相關部會承接,行政院不再派任省政府主席。
福建省政府目前僅管轄金門縣和連江縣部分地區,行政機關於1956年7月實施戰地政務而虛級化,並遷至臺灣省辦公。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福建省政府於1996年1月15日遷回金門縣,但省政府仍維持精簡化的編制。2017年1月18日,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接手執行行政業務,省政府主席職位懸缺。2019年起省政府預算歸零,正式歸入行政院業務預算。
臺灣省歷史上僅有宋楚瑜一人擔任過民選省長,其他均為總統任命委派「省主席」,故此宋楚瑜有「台灣省長」的代稱;福建省政府從未舉行過省長民舉,亦無「省長」之職稱。
轄區
|
職稱
|
姓名
|
肖像
|
性别
|
出生日期 (年齡)
|
出缺日期 (懸缺時間)
|
黨籍
|
來源出處
|
|
臺灣省政府主席
|
(懸缺)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2018年6月30日 (2018-06-30) (4年342天)
|
(懸缺)
|
[7]
|
|
福建省政府主席
|
(懸缺)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2018年12月31日 (2018-12-31) (4年157天)
|
(懸缺)
|
[8]
|
参考文献[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此為中央政府遷台前的職官列表,南京政府時期部分省份地方職官延續到省政府撤銷為止,如江蘇、浙江、海南、雲南、新疆等。 |
|
| | |
|
中華民國臺灣省及福建省政府主席 |
---|
| |
---|
| 精省前 1947-1994 | |
---|
| 精省後 1998-2018 | |
---|
| 注:1994年至1998年之間該職務被民選的 臺灣省省長取代,唯一一位省長為 宋楚瑜。 |
|
|
---|
| 福州所在 1927-1949 | |
---|
| 金門所在 1949-2018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