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追想曲
外观
臺灣追想曲為蘇文慶採用台灣小調的曲調,所寫的國樂合奏曲,原曲名也叫台灣小調。原稿在1997年於美國舊金山寫就,作為中華民國全國(縣市)學生音樂比賽國樂合奏指定曲 但原曲的主題,取材自許石所寫的流行曲台灣小調,因許石的後人提出著作權主張,故而蘇文慶於2000年9月修稿,並重新定名為「臺灣追想曲」,英語名稱為「Capriccio "Taiwan"」。樂曲結構嚴謹,音樂流暢,在臺灣颇受喜爱。
更名修稿事由
[编辑]蘇文慶在創作台灣小調的時候,原以為台灣小調是公開版權的民謠,所以直接以這個耳熟能詳的曲調來作為創作的素材。樂曲演出後,受到大家的喜愛,經常出現在大小音樂會當中,於是台北市立國樂團提出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的計畫,並與蘇老師接洽。
但蘇文慶認為有必要再確認這個曲調的出處以確認著作權的問題。研究了一些資料之後,卻發現這首曲子並非是民謠,而是由許石先生所做。於是聯絡了許石先生的繼承人,希望得到原曲著作權人的再創作授權,卻因授權的條件沒有談攏而作罷。之後,蘇老師便改寫了其中的主題,並改名為台灣追想曲,並且不再授權讓任何團體演奏1997年創作的台灣小調,以避免觸犯著作權法規。[1]
全曲結構
[编辑]臺灣追想曲一共分為五段[2]
- A段「序奏」:自由版;以曲笛悠揚的音色,引導出思鄉情懷的意境。
- B段「主題旋律」:如歌的行版。由二胡主奏,轉調後以吹管主奏。描繪出台灣是個好山好水的地方。
- C段「快板」以打擊樂特有的音響色彩,運用切分音等節奏變化,烘托出熱鬧的氣氛,並搭配著樂團演奏,延段音樂有著歡樂愉快的心情,富舞蹈性的旋律與節奏。後段音樂運用力度變化、音符音型的跳動轉折以及拍號的轉換等,象徵著台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遭遇到的許多困境。
- D段「主題再現」:行板;樂團以磅礡的聲響氣勢,歌頌著美麗的故事。
- E段「尾奏」:急板;快板的主題動機重現,在熱鬧喜悅中結束樂曲。
注釋
[编辑]- ^ 請問蘇文慶老師的台灣小調
- ^ 《凝視雨都-藝術家的基隆》雨後放晴時 – 作曲家 蘇文慶.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7).
这是一篇與音乐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