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大鼎
外观
薛大鼎(?—654年),字重臣,蒲州汾陰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出自河东薛氏西祖第三房,唐朝初年官员。
薛大鼎是北周太子少傅、博平公薛善之孙,隋朝介州長史薛粹之子。605年左右,薛粹介入漢王楊諒謀反案,被殺。薛大鼎因年幼得免死罪,淪為“官奴”,流放辰州(今湖南沅陵),而後因为有战功得以返回故乡。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太原起兵,薛大鼎在龍門投歸其幕府,建議李淵先攻隋朝永豐倉(渭水與黃河交界的著名糧倉,今位於陝西省大荔縣)。但李淵諸將決議取河東,故李淵未採納薛說,但用之,命為大將軍府「察非椽」(類似於御史,糾察政風)[1]。
唐朝建立,武德四年(521年)任為山南道(即今荊州市)副大使。他在山南道任內,招撫流民、鼓勵耕田,政績頗善。貞觀中,累转鸿胪少卿、滄州刺史。鄭穗本刺瀛州,賈敦頤刺冀州,薛大鼎刺滄州,三人皆有名,因所在地為鼎足之勢,被讚為「鐺腳刺史」 [2]。永徽四年(653年),授银青光禄大夫,行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五年(654年)逝世[3],谥号恭[4]。有二子:薛克构、薛克勤 [5]。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上》:薛大鼎,蒲州汾阳人,周太子少傅博平公善孙也。父粹,隋介州长史。汉王谅谋反,授绛州刺史,谅败伏诛。大鼎以年幼免死,配流辰州,后得还乡里。义旗初建,于龙门谒高祖,因说:“请勿攻河东,从龙门直渡,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则足食足兵。既总天府,据百二之所,斯亦拊背扼喉之计。”高祖深然之。时将士咸请先攻河东,遂从众议。授大将军府察非掾。
-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上》:贞观中,累转鸿胪少卿、沧州刺史。州界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大鼎又以州界卑下,遂决长芦及漳、衡等三河,分泄夏潦,境内无复水害。时与瀛州刺史贾敦颐、曹州刺史郑德本,俱有美政,河北称为“铛脚刺史”。
- ^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二》:薛大鼎字重臣,蒲州汾阴人。父粹,为隋介州长史,与汉王谅同反,诛。大鼎贳为官奴,流辰州,用战功得还。高祖兵兴,谒见龙门,因说帝绝龙门,军永丰仓就食,传檄远近,据天府,示豪桀,为拊背扼喉计,帝奇之。时诸将已决策先攻河东,故议置。授大将军府察非掾。出为山南道副大使,开屯田以实仓廪。赵郡王孝恭讨辅公祏,以大鼎为饶州道军师,引兵度彭蠡湖,以功迁浩州刺史。累徙沧州。无棣渠久廞塞,大鼎浚治属之海,商贾流行,里民歌曰:“新沟通,舟楫利。属沧海,鱼盐至。昔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又疏长芦、漳、衡三渠,泄污潦,水不为害。是时,郑德本在瀛州,贾敦颐为冀州,皆有治名,故河北称“铛脚刺史”。永徽中,迁银青光禄大夫,行荆州大都督长史。卒,谥曰恭。
- ^ 《唐会要·卷七十九》:恭。赠司空襄邑郡公神符。赠荆州都督陇西郡王博乂。赠太尉濮王泰。赠左卫大将军北平王阿史邵钵苾。赠特进虞国公温彦博。礼部尚书魏郡公晋文衍。赠扬州大都督高阳郡公许敬宗。赠汴州刺史杨宏武。赠幽州都督钜鹿郡公窦德元。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薛大鼎。赠并州大都督道国公戴至德。赠潭州都督外黄县男薛景山。赠并州都督郑国公杨再思。赠幽州都督庞承宗。赠司空李揆。太子宾客卢纶。赠扬州都督张伯仪。赠太子少保嗣吴王𤩽。赠吏部尚书韦武。赠尚书左仆射程异。赠陕州大都督高固。赠右仆射刘瑑。赠户部尚书韩公武。
-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上》:永徽四年,授银青光禄大夫,行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明年卒。有二子:克构、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