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續緣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遠續

遠續緣起梵語prākarṣika-pratītya-samutpāda),佛教術語,由說一切有部提出,是說一切有部四大緣起理論之一[1]。遠續緣起認為,業煩惱可能起源自遙遠的無始過去,雖然遠隔著時間,但仍然與現在相續,到了今生才受報。

概論[编辑]

遠續(梵語प्राकर्षिकprākarṣika),指過去之順後受業[2]不定受業[3]煩惱,相隔久遠而相續至今,其本際不可追溯[4][5]。遠續緣起理論來自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中舉出遠續緣起的根據,來自《中阿含經》[6]和《雜阿含經》[7]

因為與分位緣起同樣,主張緣起只限於有情,被認為與《發智論》的思想架構一致[1]。主要差異在於,遠續緣起,不只涉及造業受果只間隔一次死生的順生受業[2],而是業因還可能從不可追溯的遙遠過去,一直連續至今才受果[5]

現代研究[编辑]

水野弘元認為,遠續緣起主要是用來說明順後業[8]

印順法師認為,遠續緣起最早由提婆設摩在《識身論》中提出[9]

學者楊郁文在其著作《阿含要略》中,根據《大毘婆沙論》的敍述[1],將分位緣起與遠續緣起,都列在時分緣起之下,認為這兩者都是以時間因素來解釋緣起;而剎那緣起連縛緣起則屬於非時分緣起。

註釋[编辑]

  1. ^ 1.0 1.1 1.2 大毗婆沙論》:「《品類足論》作如是言:『云何緣起法?謂一切有為法。』問:此(《發智論》)與彼論,所說何異?答:此說不了義,彼說是了義。……復次緣起有四種:一、剎那,二、連縛,三、分位,四、遠續;此說分位、遠續,彼說剎那、連縛。」
  2. ^ 2.0 2.1 大毘婆沙論》:「有三種受異熟業,一、順現法受業,二、順次生受業,三、順後次受業。順現法受業者,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即於此生,受異熟果,非於餘生。順次生受業者,若業,此生造作增長,於次後生,受異熟果,非於餘生。順後次受業者,若業,此生造作增長,於第三生,或第四生,以後如次,受異熟果。」
  3. ^ 大毘婆沙論》:「云何業異熟決定、時分不定?謂:順不定受業中,異熟定業。……云何業時分不定、異熟亦不定?謂:順不定受業中,異熟不定業。」
  4.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9:「即此懸遠,相續無始,說名遠續。」
  5. ^ 5.0 5.1 普光《俱舍論記》卷9:「即此懸遠至說名遠續者,即此分位緣起,隔遠相續,名為遠續。此約後,及不定說。故正理云:遠續緣起,謂前後際,有順後受及不定受業煩惱故,無始輪轉。」
  6. ^ 中阿含經·本際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所因有愛。……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護諸根;具不護諸根已,便具三惡行;具三惡行已,便具五葢;具五葢已,便具無明;具無明已,便具有愛。如是此有愛,展轉具成。」
  7. ^ 雜阿含經·二六六經》:「爾時,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諸比丘!隨色轉,隨受轉,隨想轉,隨行轉,隨識轉。隨色轉故,不脫於色,隨受、想、行、識轉故,不脫於識。以不脫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雜阿含經》卷34〈940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斬以為籌,以數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依父母;籌數已盡,其諸父母數猶不盡。諸比丘!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8. ^ 釋慧敏譯,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心〉:「後世阿毗達摩中,也有部派將緣起說連結三時業,而說剎那緣起、連縛緣起、分位緣起與遠續緣起。不過,剎那、連縛二緣起意指『順現業』,分位緣起指『順次業』,遠續緣起指『順後業』。我想,原始經典的緣起說大多與現實中具體生起的『順現業』有關。」,收入《佛教教理研究》。
  9. ^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遠續(prākarṣika)緣起:是『識身足論』說的。生死業報,是不限於前後二生的。可能很久以前的惑業因緣、到今生才受報;今生的惑業因緣,要多少生以後才受報。所以生死業報的十二支,是通於久遠的,名為遠續。」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識身論》所說的十二緣起,與《發智論》不同,《大毘婆沙論》稱之為『遠續緣起』;雖沒有取為正義,但也沒有加以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