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颱風奧麗芙 (1952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1952年台风欧莉芙

颱風歐莉芙
Typhoon Olive(英文)
路徑圖
颱風歐莉芙的路徑圖
颱風歐莉芙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1952年9月13日
消散日期1952年9月21日
最低氣壓≤945 hPa
影響
財產損失逾160萬美元(1952年)
死傷人數 威克岛4傷
影響地區 威克岛
195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颱風歐莉芙(英語:Typhoon Olive,國際編號:5213,中國大陸編號:52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3W)是1952年太平洋台风季中最強的熱帶氣旋之一(以最高持續風速計算,另一個為超級颱風威爾瑪),也是該年第十三個熱帶氣旋及第九個颱風。它於9月13日在檀香山西南約1,600英里(2,575公里)處附近形成,翌日達致熱帶風暴的強度,並於9月15日增強成颱風,後來颱風再急劇增強和掠過威克島。由於其巔峰強度高達185英里每小時(298公里每小時),故此能夠具備現今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制度下五級颱風的威力。

歐莉芙在9月21日轉化為溫帶氣旋,维持了約八日。它為威克島帶來顯著的破壞,造成了廣泛水浸,大部分建築物亦倒塌。幸而當地的受傷報告並不多,也沒人在風災中罹難,島上的設施已在1953年被修復。縱然如此,它仍是至今影響該島最嚴重的熱帶氣旋之一。

氣象歷史

[编辑]

 除特別註明外,此章節的時間均以協調世界時(UTC)為準。

一個熱帶擾動於9月8日在北緯12度、西經169度附近形成,並在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天氣圖上被標註為一東風波;9月13日,該熱帶擾動在檀香山西南約1,600英里(2,600公里)處附近發展為一個熱帶低氣壓[1]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原本預測該系統要到9月15日才有機會發展成熱帶風暴,但據後來的分析卻發現該系統早已在當地時間9月14日(即協調世界時15日0時)達致熱帶風暴的強度,於是將它命名為歐莉芙。[2]9月15日,歐莉芙以10英里每小時(16公里每小時)向著西北偏西,朝往威克島移動,並在該日18時達到了75英里每小時(121公里每小時)的持續風速,意味著它已經發展為颱風

歐莉芙在同日作進一步的增強,和掠過威克島附近,此時它的持續風速是127英里每小時(204公里每小時)。偵察機同時錄得了歐莉芙的中心氣壓為945毫巴百帕斯卡;27.91英寸汞柱)。[1][2]9月16日,歐莉芙再進一步增強成超級颱風,翌日達到巔峰強度185英里每小時(298公里每小時),成為該年太平洋最強風暴之一。然而兩日後,歐莉芙減弱和轉向東北移動,再於翌日減弱成為熱帶風暴,9月21日轉化為溫帶氣旋[2]

影響

[编辑]

歐莉芙是自1934年以來第二個影響威克島的颱風,帶來了120英里每小時(190公里每小時)的持續風速,最高陣風更達142英里每小時(229公里每小時)。風暴中,有700人暫時被安置在二次大戰時代興建的碉堡內,[3]當地也有顯著的水浸。[1]據事後估計,島上有85%建築物倒塌,[4]包括教堂和半桶形活動小屋,另外全部房屋和酒店亦遭受破壞,[3][4]美國海岸防衛隊管理的羅蘭站(LORAN Station;或稱長程無線電導航站)也不能倖免。[5]水、電等服務曾被一度中斷,在9月18日陸續恢復。[6]島上相關設施亦於1953年成功修復。[4]最後,因風暴而需要進行維修的總費用為約160萬美元(以1952年計)。[7]幸而當地沒有死亡報告,僅有四人受傷,島上的230名泛美航空僱員當中沒有人受傷。[3]

15年後,威克島再受颱風莎拉的正面吹襲,[1]颶風伊歐凱也於2006年掠過該地。[8]有調查指出,在歐莉芙吹襲後十年間,威克島的植被迅速復原,風暴帶來可見的損壞痕跡已經少之又少。這是因為威克島是一太平洋環礁,而環礁植物經過幾千年來的颱風吹襲,已經對此自然適應,致使它們能在風暴過後迅速復原。[9]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s During the Years 1900-1952.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June 8,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1952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best track"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January 18,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3.0 3.1 3.2 The Clipper publication. Atoll Island Ravaged by Wind and Rain but No One is Seriously Injured; Eyewitnesses Tell Story (September 25, 1952).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Pacific-Alaska Division.
  4. ^ 4.0 4.1 4.2 Dateline DX Association. Wake Island History. [200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Loran Station Wake Island. [200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The Clipper publication. Plans to Rebuild Wake are Already Under Way (September 25, 1952).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Pacific-Alaska Division.
  7. ^ E. H. Bryan, Jr. Atoll Research Bulletin No. 66 (PD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59-05-15 [2009-05-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9-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Michael Winter. 'Super typhoon' swamps Wake Island. USA Today. 2006-08-31 [200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Fosberg, F. R.; et al. Atoll Research Bulletin No. 123 (PDF).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69 [2009-01-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9-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