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太假真人留言 | 贡献2018年3月15日 (四) 03:44 (添加{{cleanup-jargon}}、{{expand}}、{{expert}}和{{globalize}}等标记({{multiple issues}})及{{catimprove}}标记到条目)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壽樑,即面對建築物較寬方向,與屋脊平行之[1],又稱牽樑(客家語)[2]。為主入口重要的,高度與大通步通略為相當[1],可承接屋架結構房屋上方屋頂之重量,表面多有華美的彩繪[3],而其上可放連拱、看架或匾額[4]。兩旁的托木則稱為「壽樑腳」[2]。「壽樑」一詞源於1980年代台灣大木匠師廖石成[2],為台灣當地說法。

參考資料

  1. ^ 1.0 1.1 林會承. 《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做法篇. 台灣: 藝術家出版社. 1995-07. ISBN 9579500975 (中文). 
  2. ^ 2.0 2.1 2.2 李乾朗.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台灣: 遠流出版公司. 2003-07. ISBN 9789573249573 (中文). 
  3. ^ 典藏台灣
  4. ^ 魚腸劍譜-壽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