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腕足動物的分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18年8月3日 (五) 21:11 (补救1个来源,并将1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beta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西班牙穆爾西亞塞埃欣早白堊世豪特里維期地層出土的Pygites diphyoides (d'Orbigny, 1849)化石。這件穿孔贝目化石的特色是其殼上位於中央的孔洞。

腕足动物的分類有其獨特的困難之處:現時腕足動物的現存物種與化石物種有着不同的特色。其化石物種的外形變化很大,但其外殼只有少量特徵;而現存物種的外殼變化不大,反而其軟體及外殼均各有特徵。若我們只專注於其中一類特徵,均不能把另一類好好的分類。本門動物也經歷了顯著的趨同進化逆轉演化(這使較新的組別損失了原來在中間組別出現的特色,又或回復了原來只在較舊的組別出現的特點)。因此,有些分類學的學者認為現時我們仍然未成熟到可以具體把以上的分類確定,建議只適宜透過自底向上的方法,先確定物種的種屬,然後再把他們分成組[1]。然而,其他分類學家相信,物種中某些模式的特點已足夠穩定,值得作更高級別的分類,儘管大家可能對更高級別的分類有不同的看法[1]。以下我們回歸這一門動物的分類演化。

有鉸綱和無鉸綱

傳統上,腕足动物门主要依從Huxley在1869年提出的分類[2],分為兩綱:有鉸綱(Articulate)和無鉸綱(Inarticulate)。 有鉸綱的兩殼間有齒和槽,套膜叶在背方连接,依靠簡單的開合肌肉來令兩殼絞合;而無鉸綱的兩殼間沒有有齒和槽,套膜的两叶分开,兩殼依靠一套較為複雜的肌肉系統來令兩邊保持對齊[3][4][5]

在1990年代,波波夫等(1993)用分支系统学 (cladistics)的方法,提出對腕足动物门物種作新的高级别分类。他們建議提出加入“钙质壳纲”去優化這個二分分類[4]。根據這個建議,加入按外殼的主要成分為分類的原則。無鉸綱生物殼主要成分是幾丁質幾丁磷灰質[6]磷酸鈣組成,有肛門[6];有鉸綱生物的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無肛門[7],排泄器官為原腎。按這原則,髑髅贝类從無鉸綱被歸入有鉸綱,而平圆贝目則被歸入無鉸綱[4]。但亦有批評指髑髅贝类跟原來的有鉸綱的差別太大,令這個建議變得不合理[5]

兩綱式分類

三綱分類

對於波波夫等方案的問題,Williams等 (1996)提出一個更大膽的方案:取消無鉸綱和有鉸綱的分別,把當中與其他物種有顯着分別的物種獨立出來[8][9]

Three high-level classifications of brachiopods[3][4]
傳統二分法[3][4] 無鉸綱 Inarticulata 有鉸綱 Articulata
"Calciata" approach[4] 舌形貝綱
Lingulata
钙质壳纲
Calciata
Three-part approach[8][9] 舌形貝型亞門
Linguliformea
髑髅贝型亚门
Craniformea
小嘴貝型亞門
Rhynchonelliformea
舌形贝目
Lingulida[3]
Discinida[3] 髑髅贝目
Craniida[3]
穿孔貝目
Terebratulida[3]
小嘴貝目
Rhynchonellida[3]
無齒 有齒及槽
肛門 位於身體前方,在U-形腸的末端(原腎
肉莖
(Pedicle)
包含體腔,有肌肉貫穿。 肉莖已退化 無體腔,肌肉與身體連結
長,有肉莖孔 短,與硬物表面接着 無,黏緊在表面 短,與硬物表面接着[4]
外殼膜
(Periostracum)
糖胺聚糖甲殼素 幾丁質 蛋白质
Primary (middle) mineralized layer of shell Glycosaminoglycans and apatite (calcium phosphate) Calcite (a form of calcium carbonate)
Inner mineralized layer of shell Collagen and other proteins, chitinophosphate and apatite (calcium phosphate) Calcite Proteins and calcite
Chaetae around opening of shells Yes[4] No[4] Yes[4]
Coelom fully divided Yes[4] No[4] Yes[4]

分類

現時本門已確認有約330個現存物種[4],可分成100多個。大部份現存的腕足動物物種屬於小嘴貝型亞門,其餘屬於髑髏貝目[10]舌形貝目

以下為綜合上述演變之後,現時腕足動物門以下的的分類:

參考資料

  1. ^ 1.0 1.1 Carlson: Ghosts & (2001).
  2. ^ ITIS: Brachiopoda.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Ruppert etc: Invert Zoo & (2004),第821–829頁,ch. "Lophophorata" sect. "Brachiopoda".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Ax: Multicellular Animals & (2003),第87–93頁,ch."Brachiopoda".
  5. ^ 5.0 5.1 戎嘉余; 李荣玉. 评述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的新方案 (PDF). 古生物学报(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1997年7月, 第36卷 (第3期): 378–386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連結]
  6. ^ 6.0 6.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数字博物馆. 腕足动物门——无铰纲. 2004-04-16 [2013-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2) (中文(简体)). 
  7. ^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数字博物馆.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 2004-04-16 [2013-03-07]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連結]
  8. ^ 8.0 8.1 Milsom etc: 3-part taxonomy & (2009).
  9. ^ 9.0 9.1 Williams etc: Suprafamilial Classif & (2000),第xxxix-xlv頁,Preface.
  10. ^ Cohen: Brachiopoda ELS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