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广智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Baomi留言 | 贡献2019年8月27日 (二) 03:18 (使用HotCat已移除Category:山东省各博物馆; 已添加Category:济南博物馆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广智院

广智院正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05年
编号7-1783
认定时间2013年5月

广智院为基督教会英国浸礼会1905年至1952年在山东济南开办的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博物馆,其旧址位于今济南广智院街146号,作为山东省科技文物保护中心使用。

历史

1887年,为了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英国浸礼会宣教士怀恩光(J.S.Whitewerigt)在山东青州创办博物馆,称为博古堂。第一年有5000人参观,次年增至2万人,后上升到每年7万人[1]

1904年,怀恩光将博古堂迁到济南并扩大规模,翌年在南关土围子(外城墙,今文化西路)内建成第一期工程,命名广智院,意为“广其智识”。1910年,广智院全部建成。20世纪初,其附近陆续建成浸礼会南关教堂齐鲁大学齐鲁医院等建筑,形成一片教会建筑群。

1917年,广智院被纳入新成立的齐鲁大学编制,成为其社会教学科,同时作为教育系和神学院的实习基地,也是协助南关教堂传教的展览和休息场所。广智院当时影响很大,1922年,胡适到济南参观广智院时,发现在70天时间里,有近8万人参观广智院,每日游客超过7000人[2]

1947年的广智院全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将华北各地的英美传教士抓到潍县乐道院集中营,接管了广智院,仍由原来的中国职工负责开放。中共建政后,广智院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为山东省自然科学研究所接收,1954年成为山东省博物馆的东馆和自然陈列室。1992年,广智院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由于齐鲁医院扩建的原因,广智院被整体迁移异地保护[3]

建筑与展览

广智院建筑群为一片气势连贯、空间相互连接的中国传统合院式平房,其设计也体现了当时中西风格的交融。建筑坐南面北,南北长185米,东西宽近70米,占地1万余平方米。其中正为陈列室,左右分别为阅览室和研究所,后为布道堂。其主体建筑陈列大厅东西面阔15间,在当时济南的所有建筑中规模最大,而且空间高大开阔,又有较长的连续展带,从设计角度看相当完美[4]。该馆在中国博览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中特地将其作为中国博览馆建筑的代表[5]

广智院常年开放,其陈列品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天文、地理、机工、卫生、生理、农产、文教、艺术、历史、古物共13个门类,展品万余件,分2000余组,并采用了展橱、镜框、挂图等多种展览方式[6]

注释

  1. ^ 李茂松. 《齐鲁大学前期考证近代教育发祥青州——山东近代教育早期历史概述》.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2. ^ 胡适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此院在山东社会里已成了一个重要教育机关。每日来游的人,男男女女,有长衣的乡绅,有短衣或着半臂的贫民。本年此地赛会期内,来游的人每日超过七千之众。今天我们看门口入门机上所记的人数,自四月二十六日起,至今天(七月七日)共七十日,计来游的有七万九千八百十七人。”
  3. ^ 王善龙. 《“百年博物馆”拟整体迁移保护》. 山东商报. 2008年10月10日. 
  4. ^ 《老济南光影广智院》. 赵晓林. 齐鲁晚报. [2009-08-16]. [永久失效連結]
  5. ^ 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师分会. 《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 建筑创作. 2006年第4期. 
  6. ^ 《广智院见证百年博物》. 郭学军. 大众网. [200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