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斑銅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Cherjau留言 | 贡献2019年8月27日 (二) 10:36 →‎top:​ 修正筆誤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斑銅礦
基本資料
類別硫化物
化学式Cu5FeS4
施特龙茨分类2.BA.10
戴納礦物分類2.5.2.1
性質
分子量501.84
顏色新鮮面呈暗銅紅色,在不新鮮面常被藍紫斑狀錆色所覆蓋
晶体惯态通常是块状或顆粒狀
晶系四方晶系
雙晶在[111]上,通常是贯穿双晶
解理[111]解理不完全
断口貝殼狀的
莫氏硬度3 - 3.25
光澤金屬光泽
條痕灰黑色
透明性不透明
比重5.06-5.08 (测量值);5.074 (计算值)
折射率无 (不透明)
双折射
多色性弱,但可被注意到
色散率无 (不透明)
其他特徵加熱會變體為等軸晶系
參考文獻[1][2][3][4][5][6]

斑铜矿(英語:Bornite),俗称孔雀矿孔雀铜[1][3][7],是属四方晶系的一种硫化物矿物,化学式为Cu5FeS4[6]它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矿物之一,[7]其英文名称Bornite纪念了奥地利矿物学伊格纳斯·冯·伯恩英语Ignaz von Born[4]

外形

斑铜矿表面的锖色

斑铜矿晶体十分罕见,现发现的斑铜矿晶体呈假立方体,或是更罕见的十二面体八面体,其晶面常常弯曲或粗糙不平。更普遍的存在形式是致密的块状或颗粒状集合体。[1][4][6][7]

斑铜矿新鲜断面呈暗铜红色,但表面易氧化而呈紫蓝斑杂的锖色[6]一般而言,它破裂而无光泽的表面会显现紫色、蓝色和红色斑点,[7]但与黄铜矿混合后会显示出更多的黄色和绿色,使其色彩更加丰富。[3]实际上,它是自然界色彩最丰富的矿物之一。[7]在市场上,斑铜矿常以“孔雀矿”的名字被出售,其五彩斑斓的外表广受儿童喜爱。[1][3]


命名

英文名

斑铜矿最初在1725年被约翰·弗里德里希·亨克尔英语Johann Friedrich Henckel归类为黄铜矿的一种。1747年,约翰·戈特沙尔克·瓦莱里乌斯英语Johan Gottschalk Wallerius为它分配了数个多单词拉丁名,勒內·茹斯特·阿羽依在1802年把这些拉丁名进一步译作“紫色的铜矿”(英語:purple copper ore)、“斑驳的铜矿”(英語:variegated copper ore)等。此外在1791年,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把它称作“buntkupfererz”。1832年,威廉·苏尔皮斯·贝当(Wilhelm Sulpice Beudant)把它命名为“phillipsite”。最终在1845年,威廉·冯·海丁格英语Wilhelm Karl Ritter von Haidinger把它重命名为“Bornite”,来纪念奥地利矿物学家及无脊椎动物学家,伊格纳斯·冯·伯恩英语Ignaz von Born[4]

中文名

斑铜矿表面的锖色紫蓝斑杂,因此得名。[6]

性质

纯净的斑铜矿(即Cu5FeS4晶体)摩尔质量为501.84 g/mol[2],含量分别为63.33%、11.12%和25.55%[5],但实际中斑铜矿常混有少量等杂质[3][6]。它与黄铜矿辉铜矿赤铜矿黝铜矿蓝辉铜矿英语Digenite铜蓝一样,是冶铜的重要矿物。[1][3]在风化作用下,它可以转化为辉铜矿;在氧化带或地表环境下则容易转化为孔雀石蓝铜矿和辉铜矿等。[6][7]在228℃以上的高温下,斑铜矿会变体为等轴晶系,此变体被称为等轴斑铜矿。[6]

斑铜矿的莫氏硬度在3到3.25之间[5],具有导电性[6],高温下具有磁性[2]

分布

生长在石英针上的小型斑铜矿(尺寸:3.6 × 2.2 × 1.2 cm),来自哈萨克斯坦

斑铜矿主要产于热液矿床中,常与石英黄铜矿辉铜矿磁黄铁矿白铁矿黄铁矿等矿物共生,也产于贫硅侵入岩伟晶岩脉和接触变质带中。[6][7]

在中国,云南省东川盛产斑铜矿。斑铜矿还产于美国蒙大拿州比尤特康涅狄格州布里斯托尔智利丘基卡马塔墨西哥卡纳内阿秘鲁莫罗科查以及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及英国部分地区。[3][6][7]

参见

显微镜下的斑铜矿

参考资料

  1. ^ 2.0 2.1 2.2 Bornite Mineral Data.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英语). 
  2. ^ 3.0 3.1 3.2 3.3 3.4 3.5 3.6 ClassicGems.net :: Bornite Gems ::.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8) (英语). 
  3. ^ 4.0 4.1 4.2 4.3 Bornite: Mineral information, data and localities..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英语). 
  4. ^ 5.0 5.1 5.2 Handbook of Mineralogy (PDF).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15) (英语). 
  5.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2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第26页. ISBN 7500079583. 
  6.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英)伯尼威兹. 矿物与岩石权威图鉴. 张红波, 张晓光(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ISBN 978712110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