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馆阁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宋佳奡留言 | 贡献2020年3月5日 (四) 21:4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馆阁体,是清帝國朝廷公文的标准楷書书体,强调书写字形、大小、粗细的统一,字體烏黑、方正、光潔。清帝國科举也要求以馆阁体书写,不以标准馆阁体书写者无法进入翰林院。馆阁体对书写者的书法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也因其呆板而受到诟病。

臺閣體的形成是在明朝初年,書法家沈度楷書清秀婉麗,深受明成祖喜愛,並譽為「我朝王羲之」[1]。朝廷的重要典籍皆委任沈度書寫,於是當時的讀書人紛紛效仿以迎合帝王的喜好。甚至當時的「臺閣重臣」如楊士奇楊榮楊溥為皇帝起草昭告時,亦採用這種字體,號稱「博大昌明體」,因為他們位居臺閣,這種書體亦稱為「臺閣體」。到了清帝國康熙、乾隆年間,明帝國的臺閣體演變成以烏黑,方正,光澤,大小如一為特徵之館閣體。

由於清帝國殿試是不用謄錄,評卷關鍵往往在應試者的書法,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因此,科舉制度可以說是館閣體形成的催化劑。

以書法發展史來看,館閣體的產生是配合時代的需要,其藝術性是無法超越在唐代已發展至極致的楷書。 但是,它的方正,大小如一之規律性特徵,卻對中國書法普及化有一定程度之貢獻。

資料來源

  1. ^ 为什么明成祖称沈度为“我朝王羲之”?. 書法屋 網站. 2012-03-10 [2012-08-11]. [永久失效連結]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