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倒春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HdThomas留言 | 贡献2020年3月13日 (五) 04:5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倒春寒”是一个民间俗语,并非气象学专业词汇。

一般而言,是指在早稻春播后(2到4月期间),由于北方冷空气的频繁南下,造成气温起伏较大,给人畜和农作物带来较大伤害的现象。

形成原因主要是在季风转换期间(冬季风转夏季风),过渡时期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相持,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该现象可能会造成农作物晚熟、减产乃至由于长期阴雨而导致农作物发生腐坏的情形发生。

对于人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心脑血管病发病增加,身体较弱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等,交感神经受短时间突发的寒冷刺激后,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引发血压突然升高、脑梗塞、脑出血或心肌梗死。

中国民间所说的“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